历史朝代的兴衰和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后带你进入永乐朝第一英雄姚广孝的故事。
他负责大明首都从应天迁至北平,并一手规划了今天北京的布局;
[img]149241[/img]
在解缙编书失败后,他承担了重担,担任了《永乐大典》的最高编辑。
死后,他进入太庙,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进入明祖庙的人。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和尚能像他一样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这个人就是永乐年间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14岁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洪武年间,道衍曾在经过镇江北固山时,赋诗表达志向。诗道:
桥桨年战血干,烟花半凋零。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现在萧梁帝业在哪里?北固青青客累看。
这首诗透露出姚广孝的志向不是青灯古佛,而是寺庙的高度。
1382年,姚广孝以北京庆寿寺的住所为掩护,成为朱迪的头号顾问。在建文帝朱允炆开始削藩的时候,他劝朱迪起兵,这是靖难之战的主要驱动力。姚广孝多次在军事上给朱迪正确的建议。朱迪在外面作战时,他协助世子朱高炽成功守卫北平。
朱棣登基后,他觉得姚广孝工作很努力。他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资善医生、王子少师。后来,他命令姚广孝辅导皇帝孙朱瞻基。
明成祖非常尊重姚广孝。当他们交谈时,朱迪都称姚广孝为年轻的老师,而不是直呼他的名字。姚广孝也不辜负他的信任。迁都、永乐仪式等艰巨任务都做得很好。他在永乐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成祖曾命令姚广孝回归庸俗,这样他就可以封爵,世袭无用。他的后代(姚广孝有养子)在明朝永远享有荣耀和财富,但姚广孝拒绝了。明成祖又给了他一个住宅和宫女。姚广孝仍然不接受。他只是住在寺庙里。他上朝时穿上朝服,退朝后换回僧衣。当他去苏湖救灾时,他去了长州,把所有的黄金都寄给了宗族和村民。
1418年,姚广孝病重不治,明成祖朱棣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追赠,并亲自为姚广孝写神道碑。王子朱高炽继位后,姚广孝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进入明祖庙的人。
[img]149242[/img]
姚广孝晚年曾出版过《道余录》一书,他在书中批评程朱理学,因此成为儒生和当代文官阶层眼中钉肉中刺。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在位时,太子少傅杨荣和杨士奇在编纂《明太祖实录》时,故意淡化姚广孝的成就。杨士奇在编写墓碑碑文时,故意说姚广孝不懂军事,因为他曾经是建文帝的将军,被朱棣俘虏后投降,并辅助朱高炽守卫北平。朱高炽守城听取了顾成的意见,抹去了姚广孝的功劳。
万历时期,文官阶层出现了同情建文帝的政治趋势。这种氛围得到了皇帝的默许,明神宗甚至允许在南京修建寺庙来祭祀建文帝及其忠臣。文官们不敢对篡夺王位的朱迪不满,所以他们把火力倾斜到姚广孝身上,批评姚广孝。毕竟这样既安全又有名。
1530年,李石、张聪等大臣向嘉靖皇帝写信,建议将姚广孝搬出太庙,搬到佛教著名寺庙大兴隆寺。痴迷道教的嘉靖皇帝自然同意推船。就这样,在文官阶层的努力下,姚广孝被明太庙扫地出门。
为什么永乐朝第一功臣姚广孝被移出太庙?揭露姚广孝移出太庙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