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凌烟阁应该被很多人听说过,尤其是二十四英雄,他们都是文臣武将,战功斐然,成绩斐然。这是今天给大家准备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极、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据说是长孙无极、尉迟恭、方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从而发起了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变——玄武门之变。
[img]149029[/img]
除王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许多参与玄武门变革的英雄都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英雄,如长孙无极、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然而,对于没有参与玄武门变革的李积来说,他也成功地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英雄。那么,问题来了。唐朝著名将军李积为什么不参与玄武门变革呢?
一
李积(594-669年),原名徐世积、李世积、字毛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早年加入瓦岗军,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和重任。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积随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同年,李世积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奉命接管国家。在虎牢关之战中,李世积与李世民并肩作战,打破了王世充和窦建德。
@ 很明显,在长期追随秦王李世民的过程中,他们自然形成了深厚的友谊。至于秦王李世民与王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较量,徐世积自然偏向秦王李世民。然而,徐世积并没有出现在最关键的“玄武门之变”中。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徐世积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主要原因如下。
二
[img]149030[/img]
一方面,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侵犯并州,朝廷命李世积为行军总管,在太谷迎击突厥,驱逐突厥。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在此之前,唐高祖李渊命令李世积守卫边境,@ 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世积不应在都城长安。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变更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拜李世积为并州都督,赐封邑900户。为了避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李世积去掉了名字中的“世”字,改名为李积。
在这方面,在作者看来,李积的崇拜是并州的首都,这表明他当时应该还在并州。基于此,当玄武门的变化爆发时,李积远在千里之外,自然不能像长孙无极、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人那样参与玄武门的变化。如果唐朝边境的丧失是为了参与玄武门的变化而导致的,唐朝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肯定会惩罚李积。
三
另一方面,如果在外支兵的将领李积参加玄武门之变,那么玄武门之变不应该是夺权之争,而应该是谋反。换句话说,对于太子李建成或李渊的势力来说,可以认为这是秦王李世民勾结边境武将发动的谋反。而这自然是李世民不想背负的骂名。在此基础上,即使最终的结果是李世民登基称帝,也很可能导致李建成王子或李渊势力的强劲反弹,甚至使刚刚建立的唐朝陷入危险之中。
在这方面,作者认为,作为一名外部将军,李积的身份确实不适合参与玄武门的变化,这类似于唐代第一位将军李静的情况,后者没有参与玄武门的变化。此外,如果秦王李世民失败,李积和李静的存在也为李世民提供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因此,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李积不应被迫参与杀害王子李建成的行动。
[img]149031[/img]
四
@ 战功赫赫,虽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但这并不妨碍李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2月28日(3月23日)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描绘24位功臣的画像,以纪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众多功臣。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虽然“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占了很高的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就不能排在其中。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李积与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歧北。后来,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代开拓疆域的主要战将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在唐初,李积是一位能与李靖平起平坐的名将。@ 李积凭借为唐朝建立的赫赫战功,完全有资格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2年(669年),李积去世,76年。当时在位的唐高宗李治册赠送李积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被称为“贞武”。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和评价,也是对李积所立战功的高度肯定。
能在凌烟阁排名二十四功臣,徐世积一生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