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终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六国的国家。这里有一个详细的解释,然后向下看~
战国时期,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因此,秦孝公任命他为左舒长。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以“废井田、开放建筑、实行县制、奖励耕种、编织、战斗”为主要内容,两次实施改革。在许多人看来,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和繁荣的关键。诚然,商鞅变法后,秦国不断强大,秦始皇嬴政最终将山东六国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剪掉,建立秦朝。
然而,许多人忽视了为什么商鞅变法能够在秦国顺利实施。虽然秦孝公全力支持,但实际上与秦献公的变革直接相关。在商鞅之前,君主秦献公已经开始在秦国改变。其变法的许多内容不仅为商鞅的变法铺平了道路,而且直接被商鞅采纳,如县制的实施。
秦献公赵师西(公元前424-公元前362年),嬴姓赵,名师西,战国时期秦国君,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秦献公是秦孝公的父亲。他即位后,秦国只占据了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窄,魏国一步步逼迫他。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促使秦打破常规,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变化。秦献公的变法和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废除殉葬
[img]148916[/img]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秦献公废除了秦国自秦武公以来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对此,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废除殉葬这一变化,为秦国生存了大量人口。秦朝献公后,秦国宗室大臣开始用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秦献公除废除殉葬外,还通过一系列策略吸引周边游牧民族人民到秦国种地放牧。在此基础上,秦国人口明显增加,许多荒地被开垦。
所有这些都无疑为商鞅变法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商鞅变法中,包括“废井田、开放建筑、奖励耕种、编织和战斗”等。这些都需要人口的支持。例如,农业需要人口,与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和楚国作战也需要人口作为基础。如果人口少,即使秦军精锐,也无法消灭和占领山东六国。
二、实行县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说到郡县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秦朝在世界上设立的郡县。但事实上,早在秦朝建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县划了。例如,春秋初期,楚国消灭了息国,设立了息县,这就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历史起源。就秦国而言,秦献公以前也实行过县制,但并没有大规模实施。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六年),秦献公将蒲、蓝田、善、明等边境地区改为县,可以由秦君主直接掌握,从而加强了秦君主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在县制实施的基础上,秦献公赵师西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自然为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想象一下,如果秦君主的力量和晋君主一样,商鞅变法怎么能实施呢?毕竟,在商鞅变法之初,许多清医生反对。然而,秦君主直接掌握了许多县,并拥有压制这些清医生的力量,使变法继续下去。
[img]148917[/img]
三、编制户籍
商鞅变法中有一个内容:编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么,人们要登记户口,开始按户口征收军赋。在商鞅之前,秦献公已经在编制户籍了。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十年),秦献公将五户人家编成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若有人违法,实行连坐。也就是说,商鞅变法中的连坐规定实际上直接模仿秦献公的变法内容。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死于少梁战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61年(秦献公24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献公赵师息死于少梁之战同年,死因无记载,享年62岁,很可能是病逝。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对秦孝公而言,支持商鞅开启变法,而对商鞅变法而言,实际上是对秦献公变法的借鉴和改进。
换句话说,虽然秦献公的变法仍然不完善和不完整,但如果没有秦献公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实施将显著增加,甚至导致秦国的强劲反弹。然而,正是秦献公迈出了一大步,商鞅变法的阻力自然明显降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谈到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时,我们不能忽视秦献公的作用。
秦献公在历史上对秦国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