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大多不好,以上问题将在下面为大家一一揭晓。
例如,两位亡国之君刘协和刘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就汉朝献帝刘协而言,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强迫刘协禅给他一个皇位。刘协向寺庙致敬,并使张音弹奏了一本印章。禅位于曹丕。曹丕登上繁阳亭的禅坛,接受玉玺,即皇位。对此,魏文帝曹丕将刘协命名为山阳公;
另一方面,公元263年,邓艾大军临成都,后主刘禅选择放弃抵抗。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曹魏都城洛阳,被称为安乐县公。刘禅在洛阳度过了余生。所以,问题来了。汉献帝山阳公和刘禅安乐公的待遇有多不同?在我看来,同样是公爵,但安乐公和山阳公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一
@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曹魏封为安乐县公。相应地,东汉灭亡后,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山阳是指河内山阳县,即刘协的山阳公,以河内山阳县(今河南焦作山阳区)为封国。所以,很明显,一个是县公,另一个是郡公,自然是刘协的山阳郡公爵位置更高。也就是说,在县制下,县在县以上,一个县以下,往往包括几个县。
当然,根据“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称号,蜀汉后主刘禅和汉献帝刘协最终获得了公爵。汉高祖刘邦成立西汉后,虽然将韩信、英布等异姓王分封。然而,在这些异姓王被切除后,汉朝历史上的王爵自然只被授予汉朝后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公爵在汉朝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img]148313[/img]
二
其中,王莽被封为安汉公。然而,在获得公爵待遇后,王莽代表汉建新。王莽之后,曹操称魏公,也是一件非常暴政的事情。@ 曹操死后,曹丕取代了东汉王朝,正式建立了曹魏。基于此,公爵很少见。对于汉献帝刘协、后主刘禅等亡国之君,公爵被授予更符合其身份。说到底,曾经的皇帝,如果被授予侯爵,显然地位和大多数文臣武将没有什么不同。
在此基础上,汉献帝刘协毕竟是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东汉王朝衰落,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王朝。相应地,蜀汉一直处于一个角落。在这方面,刘协被称为山阳县公,即安乐县公高于刘禅,自然很容易理解。
三
然而,尽管山阳县公高于安乐县公,但刘协和刘禅都是食邑万户。相应地,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来说,食邑在千户上下的情况较多,如曹魏五子良将中,食邑最多的也只有4000户左右。因此,刘协和刘禅食邑万户,也是比较高的待遇。另一方面,就刘禅和汉献帝刘协的待遇差异而言,除了县公和县公,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就汉献帝刘协而言,魏文帝曹丕允许他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奉汉祭。
汉末三国时期,宗庙的设立和祭祀,仍然比较严格,例如,一般情况下,只有天子才能建庙,@ 蜀汉宰相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直到蜀汉灭亡才同意为诸葛亮设立寺庙,才为他设立寺庙。在此基础上,曹丕允许山阳公刘建造汉寺祭祀,这意味着刘协也可以行使一些天子的权利。
[img]148314[/img]
四
@ @ 刘协去世,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对此,魏明帝曹睿不仅带领群臣亲自哭祭,还以汉天子的礼仪葬在禅陵,以孝敬皇帝的头衔。也就是说,山阳公刘协去世后,他仍然获得了皇帝的死后头衔,也就是说,死后头衔是孝敬的皇帝,并享受了天子的礼仪规范。相应地,后主刘禅迁往魏都洛阳后,没有建汉庙供奉汉祭,即蜀汉的寺庙,远离千里之外的成都。后主刘禅既不能回到成都,也不能在安乐公的封地上建寺庙,以免祭祀先帝刘备。
泰始七年(271年),安乐公刘禅去世,当时曹魏已灭亡,取而代之的西晋王朝追死刘禅为思公。也就是说,刘禅去世后,他没有享受皇帝的死后待遇,只被追溯为“思公”,这仍然是公爵待遇。至于刘禅去世后的礼仪规格,自然是按照公爵的等级进行的。综上所述,刘协和刘禅也是亡国之君,都被封为公爵。然而,刘禅的待遇与刘协截然不同,即山阳公刘协享受天子待遇,行使了一些皇帝的权力,而安乐公刘禅只是公爵的待遇。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山阳公和安乐公在汉代的职位是什么?待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