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争端不断。为了收集情报,扰乱敌对国家,七国之间互相间谍是很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间谍都能得到奇迹般的结果,他们可能会弄巧成拙。
以韩桓惠王为例。他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修渠。他没有达到“弱秦”的初衷,而是让秦川800英里成为一片沃野,为秦军横扫六国提供了足够的粮草。
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韩国国王厌倦了秦朝
从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47年,秦连续四年丧三王,但综合国力并未减弱。秦始皇嬴政上位时,秦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其他六国。
而被秦、魏、齐、楚包围的韩国,则是七国中实力最弱的,随时都有被秦国吞并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韩桓惠王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变法图强上,而是派郑国到秦国修渠,妄想弱秦。
[img]147672[/img]
根据韩桓惠王的想法,修渠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届时,秦国的国力将被严重消耗,无法全力以赴。这样,韩国就可以活几年了。
事实上,修复运河可以暂时拖动秦军东出的步伐。但运河修复后,秦国将增加一个粮仓。到那时,小韩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案板上的鱼,让秦国屠宰更多的食物。
无奈形势迫使,韩桓惠王也只能先顾现在。或许在他看来,能保证韩国十年平安就挺能忍受的,以后再说吧。
郑国进入秦修渠,事泄险些丧命
由于君王有令,韩国人郑国只能告别亲人远离家乡,背负着“弱秦”的使命,离开新郑到秦都咸阳。
虽然郑国是韩王派来的间谍,但他修建水利的能力是真实的,不亚于主持修建都江堰的蜀县太守李冰。
郑国建议秦国在泾水与洛水之间修建一条长约300英里的大运河,既能切断水患,又能使盐碱地变成沃野。
[img]147673[/img]
当时秦国也想治理关中水患,增加军粮储备,让郑国全权负责水利建设。
嬴政亲政后不久,韩王的阴谋被泄露。嬴政愤怒地想杀了郑国,但听了郑国的话后,他改变了主意。
《史记》:郑国说:“始臣为间,但自然成亦秦之利。”
郑国承认自己被韩国国王命令进入秦国,但他也指出,一旦大运河建成,秦国将受益。秦王正认为郑国是合理的,所以他不再责怪他,并要求他继续负责修复运河。
经过十年的艰苦工作,韩国被秦国摧毁了
历时十年,贯穿泾水和洛水的郑国渠终于完工。虽然郑国没有完成韩桓惠王的任务,但它为秦国和后人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img]147674[/img]
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关中4万多顷盐碱地成为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从那时起,关中没有荒地,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为横扫六国统一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渠道,灌溉泽卤4万多顷,收获一亩。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为郑国渠。
郑国渠建成后,韩桓惠王不再死,他的儿子韩安继承了王位。在韩王安统治的第九年,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摧毁的诸侯国。
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软禁在陈县。四年后,他因叛乱的韩国老贵族而被秦王处死。
郑国:一个不成功的间谍,是一个优秀的水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