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朝的建立做出贡献。
元末,朱元璋在夺取世界的过程中,为军队网罗了许多奇人异士,最著名的是刘伯温、铁冠道人、周颠三人。
在朱元璋攻灭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这些术士几乎是无遗策,因此在明军中达到了被尊为神的地步。
例如,在朱元璋出兵之前,铁冠道士曾经说过:“只需50天就能取得全胜”,历史完全朝着道士预言的方向发展。从朱元璋出兵当天到鄱阳湖决战,陈友谅被冷箭射死,才50天。
[img]145925[/img]
然而,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无遗策的术士却被猛将常遇春顶撞并否定。
当常遇春在消灭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中立下第一功后,被朱元璋任命为副将军,协助将军徐达率领水陆大军20万人东进,准备彻底消灭另一支分裂势力张士诚。
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先后攻占庐州、台州等地,清除外围障碍后,开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做好准备。
元至正26年(1366年)8月,又一场大决战的帷幕慢慢揭开。明军从龙江出发,在太湖、昆山击败张士诚前哨部队,杀向首当其冲的湖州,一路来到州北三里桥,开始了湖州之战。
[img]145926[/img]
当时,张世诚部将张天齐分为三条路。徐达平静地安排,计划在湖州三里桥与对手竞争。据《明实录》记载,随军术士占卜后突然惊讶地说:“今天不应该打架。” ,原因无非是日期不吉利,时间不利等等。
常遇春是个急性子。战前,他主张单刀直入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今江苏苏州),认为迂回攻打湖州是浪费时间。
常遇春现在又听到术士提出延期出战的建议,忍不住怒不可遏,忍不住发脾气,公开顶撞了被敬如神明的随军术士,他大喊: “两军对峙,迟迟不进攻,还要等什么? ”
无奈之下,主将徐达也不方便反对猛将常遇春提出的意见,只好顺水推舟让他打头阵,诸将紧随其后。
徐达的计划是,如果春季进攻经常失败,那就是逆天而行,自食苦果;如果有功,那就是化灾改运,死中求生。
而这位自称“只要十万人,就能横行天下”的常遇春一出手,就直接将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
[img]145927[/img]
守军张天琦看到情况不好,带头跑回城里。由于守军组织撤退时惊慌失措,穿越护城河到城门的吊桥提前拉起。张天琦的将军黄宝、胡贵等200多人没有时间逃回城市,直接成为常春的俘虏。
常遇春在湖州三里桥首战胜利的经历表明,掌握兵权的将军在必要时可以完全忽视所谓术士的意见。同时,它也表明,战场上的主要角色总是将军。在大多数情况下,术士的角色只是提出建议,他们的建议可能不会被采纳。
随后,常遇春在湖州将张士诚将军吕珍和张士诚养子等绰号“五王子”的勇敢将军击败俘虏,攻占湖州。
今年年底,杭州守将谢武也被迫开城门投降。这样,张士诚的地盘就失去了,平江孤立无助,面临着南西北三面被包围的趋势。
经过十个月的围攻,徐达和常遇春所率领的军队在平江城破裂。张士诚被俘至应天府(今南京)后,仍拒绝向朱元璋投降。他上吊自杀,享年47岁。
战后,朱元璋将平江改为苏州府,再论功行赏,封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则封鄂国公。
为什么常遇春要顶撞无遗策的术士?他有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