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晚年被流放,下面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1310年11月4日至1381年6月2日 [2]
),初名寿,字景莲,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逃老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义乌),后迁至金华浦江(今浙浦江)。宋连、高启、刘基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家、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也被称为“浙东四先生”。明太祖朱元璋称宋连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之为太史公、宋龙门。然而,尽管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为了朱标王子的老师,但宋连晚年却落下了流放的结局。
一
具体来说,宋连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1310年)10月13日(11月4日),因与祖父同日出生而改名为生日。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宋连聪明,记忆力强,被称为“神童”。他曾经受过孟吉、吴莱、刘贯、黄金等的影响,精通《五经》。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尝过一天的书卷,学到了一切”。
当然,宋连年轻的情况已经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述。《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作家宋连创作的礼序。在这个礼物顺序中,作者描述了他早年虚心求教、勤奋学习的个人经历,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他借书求教的困难和饥寒交迫的痛苦,并将其与过度学生的优越条件进行了比较,有效地解释了他的学习能否取得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主观努力,而不是天赋和条件的优缺点,以鼓励年轻人珍惜良好的阅读环境,专注于学习。
[img]143725[/img]
直到16年(1356年)10月4日,宋连才在小龙门山写书。元末战争,宋连暂时没有进入仕途的打算。直到18年(1358年)3月,朱元璋大军攻占睦州,宋连将家人送到诸暨勾无山,但他留下了未同行。11月,县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连拒绝。
到了20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连、刘基、张毅、叶晨被朱元璋召到应天府。从那以后,宋连开始为朱元璋效力。然而,宋连不能说是朱元璋周围的顾问。同年10月,宋连奉命为朱元璋子朱彪教授“五经”,然后参与日常生活笔记的修订。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皇帝朱元璋位于应天府,国名大明,年名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12月,朱元璋下诏书写《元史》,命宋连、王轩为总统官。洪武二年(1369年)8月,《元史》书写,宋连被任命为翰林学院学士。
二
洪武四年(1371年)2月,宋琏被提升为奉议医生和国子司业,但8月被降职为安远知县,因为他没有按时向孔子献祭。这可以说是宋杰事业的低谷。然而,宋杰可能会卷土重来。洪武五年(1372年)2月,宋杰被召回担任礼部主任。12月,他被提升为王子赞善医生。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来四方儒家张伟、王辉等数十人,任命他们为翰林编修,以宋连为师。同年7月30日,他被提升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高,同修国史,仍赞美医生。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次年五月修成。对于才华横溢的宋连来说,无论是修《元史》还是修《明朝日历》,都能非常有效地完成任务,这无疑是他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原因之一。
洪武七年(1374年)11月1日,朱元璋命宋连等。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令宋连、朱右等定王国送礼。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外,其余兼官如故。作者认为,明朝成立后,宋连参与了礼仪制定等工作。这自然是他对明朝的重要贡献。然而,胡唯庸案被卷入其中,导致宋连的结局惨淡。
三
洪武十年(1377年),近70岁的宋连选择告老归乡。对此,朱元璋亲自告别,命令宋连的孙子宋慎送他回家。宋连用头敲了敲他的感谢。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杀害了九位宰相胡卫勇,杀害了皇家历史医生陈宁、中丞涂节等人,这意味着胡卫勇案的正式爆发。同年,宋连的长孙宋慎被卷入胡卫勇案,朱元璋下令杀害。
宋慎被杀后,宋连一家也遭遇了灾难,当时朱元璋想处死宋连,经马皇后和王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迁至四川茂州安置。作者认为,马皇后和朱标在世时,还可以劝阻朱元璋。然而,两人病逝后,朱元璋却毫不留情,比如后来的蓝玉案中,许多文臣武将都被株连了。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因蓝玉案被株连杀害的人数超过1.5万人。
四
@ 5月20日(6月12日),洪武十四年(1381年),宋连病逝于贵州(今重庆奉节),享年72岁。年纪大了,又受到了流放的惩罚,这导致宋连在胡唯庸案的第二年去世。宋连病逝后,知事叶以将宋连埋在莲花山下。蜀王朱春钦佩宋连,并将宋连转葬在华阳城东。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在宋连墓前祭拜。
[img]143726[/img]
@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由于四川巡抚马军为宋连上诉,明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连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埋葬地举行祭祀。因此,在明朝中期,宋连终于平反了。
宋连在明朝武宗正德时期(1491-1521年)被追溯为“文宪”,
“文宪”这个高标准的死后头衔,在古代历史上并不缺少高官重臣。除了宋连,还有唐朝的宰相李敬玄和苏联。宋朝同中书门下的平章得像。元朝翰林学士承旨程聚夫、明朝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彭石等。
宋琏: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晚年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