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英雄辈出的时代。让我们把历史的迷雾带走,回到光剑影的时代。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将领。《千字文》用“起剑颇牧,用军最精”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成就。据介绍,这四位将领来自秦赵两大强国,即秦国的白起、王坚、赵国的廉颇、李牧。就战国四大名将的结局而言,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孝成王冤杀,都不是好结局。
至于廉颇,虽然他最终死于疾病,但廉颇死于楚国首都寿春,也就是说,作为赵国的土生土长的将军,廉颇最终落下了异乡客人死亡的结局,这无疑不是好结局的结果。@ 总的来说,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坚善终,王坚之子王贲等人继续被秦秦重用。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坚一人善终?
一
@ 就战国四大名将而言,功高震主只能逃避的问题,即白起、李牧、廉颇的最终结局,或多或少都与功高震主有关。功高震主,意思是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心存疑虑。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为西汉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有人对韩信说了这样一句话:“臣闻勇略震主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但是韩信没有听,他最后的结局自然很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王可以独处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遇到了秦始皇嬴政,而不是其他君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中,秦始皇嬴政几乎没有消灭英雄的事迹。也就是说,无论是自信还是慷慨,秦始皇嬴政无疑对他的英雄都很好。
二
[img]143455[/img]
比如李信(生卒年未知),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后领兵20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来被楚将项燕大败。在秦国消灭楚国的战役中,李信率领20万军队战败。结果秦始皇嬴政不但没有惩罚李信,反而继续重用他。也就是说,当王坚再次攻打楚国时,李信跟随王坚的儿子王贲,先攻打燕国,再消灭齐国。
换句话说,如果换成其他诸侯国的君主,比如李欣被打败的将军,即使他没有被处死,也很难重复使用。然而,秦始皇嬴政自然心胸开阔,这也是他能够切断六国,建立秦朝的重要原因。因此,遇到秦始皇嬴政这样的君主,自然是王建功高振的主人,也是他能好好结束的重要原因。
三
当然,在秦灭楚之战中,秦始皇嬴政把60万秦军交给王坚时,心里还是有疑问的。毕竟这60万军队已经是秦国的全部财产了。如果王坚带着这60万军队造反,秦始皇嬴政真的无法抗拒。因此,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甚至疑虑,王坚多次要求秦始皇奖励他的子孙后代。
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坚列传第十三》中记载:“王坚说:「不然。秦王,不信人。今天秦国甲士专门委托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强,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当王坚的手下不理解他时,王坚解释说,这表明他贪图田宅,重视子孙的一面,从而消除秦王嬴政的疑虑。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王琏的情商实在太高了。
[img]143456[/img]
四
@ 对王坚的这一行为,无疑为后来的萧何提供了借鉴。西汉建立后,萧何故意抢夺人民的田地。后来,在汉高祖刘邦获胜回朝的路上,有人拦路指控相国。汉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也没有对萧何进行任何处罚。也就是说,萧何通过自毁名节打消了刘邦的疑虑,表明自己没有野心,这也是萧何最终结束的重要原因。相应地,王坚向秦王要田宅,故意表现出自己贪婪的一面,显然也在自毁名节,以此明哲保身。
在这一点上,王坚显然比白起、廉颇、李牧要聪明得多。@ 秦灭六国后,王坚主动告老归乡,即选择急流勇退,这也是他取得好结局的重要原因。王坚之后,他的后代形成了琅琊王和太原王两个家族,即王坚是琅琊王和太原王的祖先。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分别是谁?谁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