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尔根和豪格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多尔根和豪格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最终会死?
多尔根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是努尔哈赤的后裔,皇太极的儿子,也就是说,多尔根是豪格的叔叔,尽管多尔根比豪格小三岁。
这对有血缘关系的叔侄是怎么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的?事情必须从公元1643年开始。
[img]141160[/img]
起源:储位之争
公元1643年,52岁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清宁宫猝死。壮年皇太极突然死亡,既没有存储,也没有留下传位诏书。因此,后金的王位一度成为强者竞争的对象。
[img]141161[/img]
不幸的是,从努尔哈赤建国到康熙皇帝,皇帝(开始称汗)从来都不是至高无上的。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使得八旗主在此期间拥有相当大的权利。所有重大事件都是由八旗主共同商定的,类似于集体领导的情况。(康熙开始逐渐削弱八旗主的权利。雍正时期,皇帝确实有最终决定权,所有旗主都被架空了。)
因此,皇太极一死,八旗旗主股就怀上了鬼胎,即使自己不能当皇帝,也要支持自己关系好的人,以后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不能做。
当时谁是八旗旗主?
皇太极两黄旗;
正蓝旗-豪格;
蓝旗-济尔哈朗;
以上四旗是皇太极的直系人马,自然会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继承人。
正红旗-代善;
红旗-岳托(代善儿子);
两个红旗的实际领导者都是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皇太极的兄弟。努尔哈赤时期是四大贝勒之一,地位可见一般。在皇太极执政期间,代善一直是中立的;皇太极死后,代善支持长子即位制,所以他更喜欢佣立豪格。
正白旗-多铎;
镶白旗-阿济格,多尔根;
多译是多尔根兄弟,支持多尔根即位。
豪格的优势一目了然,支持者八旗占六旗,都是实权人物。
那么,豪格又是如何失去唾手可得的大位的呢?
[img]141162[/img]
性格:决定一切
皇太极死后,半个月内无法确定即位人。
国家不可能一天没有君主,各方势力都在无所不用。弱势多尔根明白自己拿不到大位,怕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所以在众旗主讨论的时候咄咄逼人。
另一方面,英雄主义可能认为自己是长子,有六位旗主支持。大个子是肯定的,虽然口头上有谦逊的意思(“我福小德薄,怎么能承担这个责任”)。这就犯了权利争夺的大忌,支持豪格的人一时拿不下主意,再加上代善认为迟迟定不下即位人,“久必生变”;此时,鳌拜等大军掌权人明确表示,皇太极的儿子必须即位(事实上,鳌拜等意味着支持英雄即位)。所以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商量,既然双方的意见都平不下来,那就没人选了,六岁的福临(顺治)在皇太极其他儿子中再选一个,顺利登上了历史舞台。
[img]141163[/img]
福临推出后,多尔根不太可能就位。自然,顺水推舟。对付六岁的福临,自然比对付比自己大三岁的侄子要容易得多(另外,多尔根首先提出福临就位)。而豪格自己说的“福小德薄,怎么能承担这个责任”,现在骑虎难下,自然也没脸说什么。毕竟福临也是自己的弟弟,更别说六岁了,他的地位也不会动摇。
典型的狙击手和蛤蜊竞争,渔民受益。事实上,只要英雄更强壮,即使多尔根最终仍然不屈服,诉诸武力,英雄也有绝对的机会获胜,但性格决定了命运。
豪格一步步错,一步步错。
六岁的福临即位,自然需要辅政大臣(辅政王),尽管豪格在会上提前离场,但最终决定由瑞亲王多尔根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豪格彻底离开了权利中心。
豪格军功累累,却不是玩政治的料。
权力之争:没有输赢,只有生与死
即使豪格一步步退让,政治家多尔根也不打算放过他。
顺治四年后,多尔根以顺治的名义免去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助政治职务。虽然多尔根不是皇帝,但他被授予叔叔摄政王、叔叔摄政王和父亲摄政王。有一段时间,风景是无限的。
[img]141164[/img]
顺治五年三月,豪格被多尔根斩爵幽闭,然后莫名其妙地死去,享年四十。可笑的是,豪格死后,他的大福晋被多尔根嘲笑。
当然,这一切都在顺治眼中。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多尔根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被封为“清成宗”。他为安民立政、敬义皇帝做出了贡献(或成为皇帝)。遗憾的是,他死后才做了两个月,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了多尔根的封号,并挖掘了他的坟墓(出来混,出去早还)。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才为多尔贡平反,只恢复了瑞亲王的称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为统一产业,成功最大”。
作为豪格的叔叔,多尔根作为豪格的叔叔 两个人是怎么走向你死我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