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年6月12日至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第二个时期。因为临安(今浙杭)是都城,所以历史上被称为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厚,统治者偏安,但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点完成历史南移,思想学术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形成树立正统地位,向海外传播,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王象之。让我们看看!
王象之(1163-1230),南宋婺州金华(今浙江磐安)人,字仪父,肖父。庆元二年(1196)登入士第,历历长宁军文学、江西分宁、江苏省江苏省江苏省宁知县。志行高尚,无意禄位,中年以来隐居。
他博学多识,尤其是史地之学,约于宝庆间。他以宋代地理学命名为“舆论胜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第二天,他致力于非肤浅的人”(李智)。
[img]140049[/img]
创作《舆地纪胜》
《舆情纪胜》主要作为嘉定年间(1208)~1224年),但从酝酿到增订完稿可能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定稿大概在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完成。
除了王象之仕,他还收集了诸郡县的地理书籍、地志和图经,随时汇编。他于嘉定14年(1221)开始综合汇编。此时,州县沿革一般限于宝庆三年左右。
《舆地纪胜》简介
这本书以南宋统治区为限,起步于临安府,至剑门军,共计府、州、军、监166卷,有的分为上下两卷,共200卷。每一个府州,一般分为府州沿革(为监司等机构驻地,另叙后续沿革)、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历史遗迹、官员、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十二门,也变通而分合。《舆论纪胜》主要由当时数百个地方的方志和图经编纂而成。它包含了各种方志和图经中的山川、风景、碑刻和诗歌,略于演变,以满足“纪胜”的要求,受到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的赞赏。王象之对各书记载的异同,加案语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当时被称为。还有16卷《舆地图》,一路为卷,尤其是四川各州。
[img]140050[/img]
宋代《舆地纪胜》有刻本传世,明代曾将其中的《碑记》编辑为《舆地纪胜》四卷刻印,当时《舆地纪胜》全书已缺七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刻时,全书已缺31卷,另17卷也有缺页。刘文淇(1789~1854)及其子刘玉松于道光27年撰写了《舆地纪胜校勘记》52卷,根据清张鉴、吴兰修的校记、按语、车持谦、徐瀚的《舆地碑记》校记、史书、文集等。;岑建功(~1848年)第二年写的《舆地纪胜补缺》十卷,基本都是按照每本书引用的《舆地纪胜》原文编辑而成。这两本书对整理《舆地纪胜》非常有益。
《舆地纪胜》引用的大量方志、图经,大部分早已消失,引用的《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中兴遗史》等,也早已丢失。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利于研究宋史,尤其是宋代的地理。这本书有清道光岑的出版物。
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简介:地理学名为“舆地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