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唐初名相。早年,杜如晦曾在隋朝任阜阳尉。隋末,他成为秦王李世民账下的重要参谋。李世民征求薛仁高、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建议。杜如晦为他谋划策,运筹帷幄,深受时人敬服。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以杜如晦为中郎,是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事成后,二人功居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律等。方玄龄善谋善谋,而杜如果断地做事,所以他们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人以杜如晦和房玄龄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蔡国公,头衔“成功”。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像于凌烟阁,排名第三。杜如晦的祖上都是北周高官。隋朝取代北周后,祖父杜果在隋朝为工部尚书,封义兴公;父亲杜吒是隋朝昌州的长史。杜如晦从小聪明懂事,喜欢和人谈历史文学知识。杜如晦在隋朝大业(605-618)年间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重视杜如晦,对他说:“你有应对事态的能力,应该是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这种美德。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就是工资少一点。于是杜如晦被用作阜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就弃官而回。
[img]136698[/img]
方玄龄:方玄龄(579-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为世,齐州临淄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政治家、宰相,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十八岁时,房玄龄本州举进士授予羽骑尉。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方玄龄病逝,追太尉,死后称为“文昭”。后来享受太宗庙廷。方玄龄善谋,而杜如果断地做事,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人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评价为“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忌,闻人善,若有之。明达吏治,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自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准备,虽然卑微得尽力。或事被让,必稽鲶请罪,畏惧,视为无所容”。房玄龄出生在官宦之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攻打壮武伯;祖父房熊,释褐州主册;父亲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方玄龄从小就受到影响,颇承父遗风。从小聪明,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向父亲学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予羽骑尉、息城尉。
[img]136699[/img]
姚崇:姚崇(651-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故命以字行,因为突厥主宰利元,崇尚叛逆,害怕大臣和他的名字。后来又避开唐玄宗开元年号,于是改名崇。陕州夏石(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都督姚懿之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大举入侵河北,连续攻占数州。当时军务繁多,各州司令雪片般飞来,姚崇“分析若流,有条理”。武则天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因为郎中被提拔为夏官侍郎。不久,又被提拔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文武双全,历仕武则天、唐中宗、唐瑞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兼任兵部尚书。神龙元年(705年),他参加了神龙政变,张柬之等成功杀死了张易及其党羽,迫使武则天退位。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实封200户。同情武则天当天即出亳州刺史,后来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刺史。后来因拒绝依附太平公主,与宋靖一起被贬,任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崇拜中书令,封梁国公。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进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从整伤制度出发,放弃冗余,选择官员,各有才华;抑制皇室亲属和英雄的权力,注重生产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政治经济基础。 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靖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开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终年71岁。
[img]136700[/img]
宋靖:宋靖(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 。唐代名相,北魏官部尚书宋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务。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宋靖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洛阳去世,年七十五。追太尉,后名“文贞”。宋靖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瑞宗、战皇、唐玄宗五朝,一生努力振兴大唐,与姚崇合作,协助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宋靖和姚崇一样,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大臣。唐朝三百年间,被称为“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姚宋在史书上一直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京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玄宗、宋静等重要官员不断保持稳定的关系,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家庭的地位,而且使整个社会表现出积极、乐观、进取的文化氛围。朝野称赞宋靖为“有脚阳春”。宋静就像一缕春风。她去的地方就像春风。她感到温暖,不为自己的名利而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他爱民、爱物的高尚品德。
唐朝四大贤相指的是哪四个人?他们有什么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