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刘绍。我们来看看!
刘绍(未知生卒年),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曹魏大臣、思想家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
东汉末年,出身孝廉,初为上计官,历任王子舍人、秘书郎等。曹魏成立后,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陈留太守、封关内侯。第一年,他去世了,追求光禄勋。
刘绍知识渊博,阅读群书。他曾经执经讲学,成为推动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参与编撰书籍《皇帝的观点》,制定新法律。写《人物志》,评价人才。
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词赋作品,大部分已经丧失。目前只见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在《全三国文》中。
[img]134982[/img]
人物生平
字孔才刘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受诏收集五经群书,分类汇编为《皇观》。还与议郎庚一、荀沈等共同制定了《新律》十八篇,出版了《赵都赋》、《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事执经讲学。因此,《人物志》讨论了封建社会人才的选拔问题,认为人们可以从人的形质中观察到“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形”的才华。详细分析了人性、才能和形质,反映了汉末魏初就业制度的趋势,开启了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淡氛围。所有这些都有法论等。东汉建宁年间约生,魏正始年间中风。官到散骑常侍。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他认为认识人不仅要听他们的话,还要看他们的行为;不仅要看他们的外表,还要看他们的内在气质。他把人物分为“三材”、“十二流产品”认为圣人是最高的理想,其次是英雄,等等。他还用道家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img]134983[/img]
主要作品
《赵都赋》《人物志》《乐论》《许都赋》
历史评价
陈寿:“刘绍该读学籍,文质周洽。”
曹魏大臣刘绍在三国时期的简介:推动汉学向魏晋玄学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