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乾:江南声势显赫的大族,曾是纳兰性德的老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纳兰性德对徐乾学的敬仰来自于京兆的口碑和父亲的敬仰。“仰望风采,心神肃然。”(梁启超的《禄水事杂识》)这次拜访让纳兰性德感到无限高兴。从此,他向徐乾学习,“执经十有四年”,直到去世。
[img]134905[/img]
徐乾学号建安是明末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的侄子。自明清初流传的谚语中,有“昆山徐、三、第;绕着走,避开”和“长吴两县印,不如掌明一封信”。这两句谚语说,昆山县徐氏家族和吴县徐氏家族威力显赫,甚至地方政府也不如他们。我们应该避免三分。
江苏昆山的徐家三兄弟都是进士及第,是高官,也就是老板徐乾学,探花及第,官到刑部尚书;二胎徐秉义,官到右妃子(清代詹事府右春坊主官,负责文玺);老三徐文元,状元及第,官至户部尚书。
三兄弟在国家司法、户籍、财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权力。昆山县一个县长七品芝麻官怎么能惹他们的兄弟,只好遇到麻烦就绕道而行。吴县徐掌明与昆山徐氏攀宗联谱,威力太长(洲)、吴二县,那里的官印也不如徐掌明的信有效。
而且两徐几个人,就像《红楼梦》描述的贾、史、王、薛四个人,联系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历任知府都不敢违反这四个家庭。如果有什么事,就大大小小。
徐乾学识渊博,受到康熙的重视。他曾任《明史》总裁官,并编辑了《大清统志》等重要经典。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考翰林院、詹事府大臣、徐乾学被录取为第一名,并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和奖励。他很快就加入了南书房,晋升为内阁学士。
康熙时期,南书房成为皇帝的核心议政处,说明徐乾学进入了朝廷的核心权利圈,在康熙皇帝面前有很大的话事权。
[img]134906[/img]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春天,徐乾雪见康熙皇帝离开首都,康熙奖励自己写的“火焰”牌匾。此前,根据康熙的意愿,徐乾雪也参与了弹劾明珠。
离开北京后,两江总督傅腊塔上疏弹劾徐乾学,并要求官员严格处理,因为他和弟弟徐元文“利用权力追求贪利”。康熙皇帝把弹劾放在一边,让徐元文退休。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乾学再次被弹劾,由山东巡抚佛伦发难,这次他未能逃脱一难而被革职。
但几年后,康熙命令大学士推荐文章中知识渊博的人才。他们推荐了徐乾学和其他三个人。康熙命令他们来北京写书。这时,徐乾学去世了。康熙的真正意图是借此机会恢复徐乾学的原官职。
如此宽容地保护一个在江南声势显赫的汉族家庭,如此重视和赞扬这样一个汉族学者和学者,这与清初政权建立和巩固的特殊需要有关。
徐乾:江南大族,曾是纳兰性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