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最冤功臣:张亮最后是怎么死的?以下是文章的详细介绍。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唐太宗是一位善良、慷慨、宽宏大量的皇帝。无论他对待大臣还是人民,他都能非常宽容和爱他。他可以被称为“尧舜之君”。然而,根据事实,唐太宗并不总是这样。偶尔,他会怀疑邪恶和杀害臣民。例如,“凌烟阁二十四英雄图”之一的张良之死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张亮来自郑州荥阳。早年,他以务农为业,在隋末投靠瓦岗军,隶属于李积的下属。李密战败后,张亮与李积一起投降唐朝,并在方玄龄的推荐下进入秦王府为李世民服务。李世民与王子李建成矛盾白热化后,张亮奉命联系山东英雄,在洛阳招募私人党。结果,他被告下狱。虽然他受到了严厉的折磨,但他拒绝提供李世民,这感动了后者。
[img]134629[/img]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张亮因功晋升为右卫将军、怀州总管,封长平县公。此后20年,他被提拔为皇家历史医生、光禄卿、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刑部尚书等。不仅如此,张亮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16位,排名比侯君集、程咬金、李积、秦琼都要高,这说明他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张亮虽然出身行军,但不擅长带兵打仗。相反,他在行政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各地任职期间抑制了强者和贫穷,实施了许多善行。因此,他深受人民的喜爱,但他也冒犯了许多权贵。张亮在朝鲜和地方当官多年。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和声誉,而且赢得了唐太宗的尊重。然而,当他将军致仕时,他遇到了杀人的灾难。为什么?
原来,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陕州人常玄德向朝廷起诉,声称张亮养了500名勇敢善战的义儿,涉嫌谋反。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诬告,常玄德把张亮交给术士的“罪”全部托出,声称他日夜与术士程公颖、公孙常等人密谋,屡有不轨之举。唐太宗此时卧病在床,疑神疑鬼,见常玄德奏报后怒不可遏,立即派宰相马周检查此事。
马周先经常抓住程公颖和公孙,审问他们是否与张亮有不良行为。不知道程公颖、公孙经常受到谁的指示,还没等用刑,就把张亮的“阴事”全部告诉了马周。据程公颖说,张亮曾经告诉他,他的手臂上有龙鳞,这应该是主人的预兆。如果他举兵造反,他必须建立与唐太宗相同的成就;公孙常说,张亮认为自己的名字应该和预言“弓长的主人应该是不同的”,并且有成为皇帝的生命。
[img]134630[/img]
程公颖和公孙常坦白罪后,马周相应报告了唐太宗。后者勃然大怒,将张良押入宫中亲自审问。看到常玄德的举报信和程公颖、公孙常的供词后,张亮连连喊冤,坚称自己被政敌陷害,并向皇帝自述了自己之前的功劳,以示忠诚(详见《旧唐书卷69》)。
事实上,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知道,密信和供词的内容是荒谬的,他们根本无法忍受审查。想象一下,如果张梁真的有叛乱的心,他将不可避免地在一个非常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以防止被朝廷抓住。然而,公开饲养500名勇敢而凶猛的儿子,并公开向术士透露他们的雄心壮志,这种非常不正常的行为,绝不是叛徒应该做的,而是主动死亡。
然而,我不知道李世民是怀疑张亮还是被愤怒烧毁了。简言之,他根本不听张亮的辩护。他坚持说他只是想谋反。根据唐律的规定,死刑犯需要经三司会审(刑部尚书、御史医生、大理寺卿),只有在犯罪确定后才能被判处死刑。然而,唐太宗忽视了法律制度,即使他想立即处死张亮。
大部分朝臣都对皇帝的威严保持沉默。只有少监李道裕认为张良谋反证据不足,不应该草草判处死刑。但是唐太宗怎么会听从一个小官员的意见呢?张亮很快就被杀了(“命百僚议其狱,多言当惩,只有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无罪。太宗很生气,但他在城里被砍了,没有家。”引文同上)。
处死张亮后,唐太宗深感遗憾
然而,张亮死后不久,恢复理智的唐太宗深感遗憾,认为揭露他叛乱的证据是不合理的,充满了漏洞,背后一定有巨大的不公正。正因为如此,唐太宗事后提拔李道裕为刑部侍郎,并说:“我觉得李道裕胜任这个职务。在谈到张良谋反案时,只有这个人认为证据不足。现在想起来很有道理。我没有服从,我仍然后悔。这样看来,张亮谋反案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凌烟阁最冤功臣:张亮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