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吕毅。让我们看看!
吕易(-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出身南阳吕氏,从小丧父,喜欢读书弹琴。
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至绵竹县令,政绩突出,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业,为军人提供粮草。
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入朝担任尚书,辅助费祎,代董允为尚书令。
吕易任职内外,生活节俭,谦虚少言,政治简明,执法严格,以清明能干而称。延熙十四年(251年)去世。
[img]134210[/img]
人物生平
吕易的父亲吕常把原来的益州牧刘燕送到蜀县。由于官道堵塞,他无法返回中原。
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喜欢读书弹琴。起初,刘备平定益州,设立盐府校尉一职,管理盐铁的财政收入。南阳人王连请吕易、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共为典曹都尉。吕易后被提升为新都、绵竹县县长。心地善良,体谅人民,人民都称赞,在本州各县首屈一指。再次晋级巴西太守。诸葛亮总理连年出兵,征集各县兵员、钱粮。很多地方都不能及时交。吕毅召集了5000名士兵交给诸葛亮。他向这些人表示慰问,并进行监督和限制。没有人逃跑。吕易被转任汉中太守,兼任督农,负责供应军需粮草。
诸葛亮去世后,吕易多次被提升为广汉蜀县太守。蜀郡是京都所在地,户口众多。诸葛亮死后,士兵们开了很多小差,有些人冒领这些人的空薪,到处都是奸巧。吕易到任后,进行了防范禁止,他向士兵们开导劝诫,几年间,那些脱离军籍而自愿出来的人有一万多人。随后吕邑入朝,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公事及时处理不留拖延,门内没有客人。陆毅先后在朝廷内外任职,生活节俭,谦虚少言,政治简明而不繁琐,以清明能干称为朝廷;然而,使用过于严格和深刻,他喜欢使用文官和官员。虽然官员很高,但他在各县的声誉并不好。吕易在延熙十四年(251年)去世。
[img]134211[/img]
人物评价
陈寿:吕易临郡垂称,处朝则受损,也黄、薛之流亚于此。 吕易少孤,好读书鼓琴。
家族成员
父亲
由于官道堵塞,吕常被送往原益州牧刘燕入蜀,无法返回中原。
儿子
景耀年间(258―263年)官到成都令。
官任拜者吕雅。清厉有文才,有十五篇《格论》。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吕易简介:执法严格,能干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