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合并越来越尖锐,地主拥有自己的军队和马匹,加上朝廷内部政治的腐朽和黑暗,外戚和宦官无法管辖当地势力,导致了英雄分离的局面。这些分裂势力有不同的兴起过程和发展背景,反映了动荡时代的多元化方向。所以下面是对孙静的详细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孙静(157-215年)、吴县富春(今浙江阜阳)人、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的弟弟、孙策、孙权的叔叔。孙建初起义军时,孙静聚集了500或600名村民和宗族子弟作为孙建的基础团队。
建安元年(196年),孙坚长子孙策进攻会稽,派人请孙静,孙静带家人去钱塘见孙策。孙静献计助孙策打败会稽太守王朗,平定会稽。孙策上表任命孙静为奋武校尉,打算委以重任。但是孙静留念家乡,不愿外出为官,要求留在家乡,孙策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建安四年(200年),孙权执掌大事,当地升任孙静为昭义中郎将。孙静终老故乡。
[img]133293[/img]
人物生平
孙坚开始兴兵起义时,孙静以村里和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为基础队伍,大家都依附于他。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坚的长子孙策击败刘友,平定各县,立即进攻会稽,并派人请叔叔孙静,孙静带着家人和孙策在钱塘见面。当时会稽太守王朗在固陵抵抗孙策,孙策多次渡水作战,未能取胜。孙静对孙策说:“王朗凭险坚守城市,难以立即突破。从这里到南几十里是查渎,是通往会稽道路的关键场所,应该从那里进入王朗的后面,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作为先锋,我必须亲自带领军队征服城市。"
孙策采纳了他的建议,假装命令全军说:“最近,连雨水都浑浊了。士兵们喝了这些水后大多腹痛。他们命令迅速准备数百个瓦罐来澄清饮用水。黄昏时分(《资治通鉴》写作之夜),点燃许多火炬,作为疑兵,迷惑王朗。然后派出一支部队从查渎道进攻高迁屯。王朗大吃一惊,派前丹杨太守周昕等人带领军队前来迎战。孙策打败了周昕等人,杀死了周昕。王朗逃走,虞翻追随,掩护王朗,乘船渡海逃往东冶。孙策追赶他们,打败了王朗军,王朗不得不向孙策投降
,于是孙策平定会稽。
孙策平定会后,上表任命叔叔孙静为奋武校尉,打算给他重任。然而,孙静回忆起祖先安息的故乡,不愿意出去当官,要求留在家乡。孙策同意了他的要求。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孙静的长子孙耀曾想在孙策死后掌管江东大权,但被于翻劝退。孙权掌管江东大权后,孙静升任昭义中郎将,孙静终老家。
[img]133294[/img]
家族成员
父亲:孙钟。
大哥:孙羌。
二哥:孙坚,官至破虏将军,其子孙权追死他为武烈皇帝。
长子:孙尧。
次子:孙瑜,官至奋威将军。
三子:孙娇,官至护军校尉。
四个儿子:孙壮,官至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五个儿子:孙谦。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传第六》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
人物评价
陈寿的《三国志》:“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
孙坚的弟弟孙静在东汉末年的简介:汇集村里和宗族子弟支持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