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徐静。让我们看看!
许靖(-222年),字文休息。汝南县平舆县(今河南省平舆县)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重臣、名人、评论家。
徐静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后来被刘毅推荐为孝廉,任尚书郎。他曾去过孔周、陈毅、许贡、王朗等人。在孙策攻击王朗之前,他和家人避难交州,受到了太守士的礼待。
后来受益州牧刘章邀请,先后为巴郡、广汉、蜀郡太守。当刘备被成都包围时,他想越墙叛逃,这是刘章得到的。刘备定蜀后,想弃用。在法正的建议下,他被视为左将军的长期历史。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汉中王傅。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许靖为司徒,位列三公。张武二年(222年)去世。有两卷文集。
[img]133228[/img]
人物生平
闻名天下
许靖年轻时和弟弟许邵一起成名,他们都以喜欢评判的人物而闻名,但他们的私人关系并不好。许邵任汝南郡功曹时,拒绝许靖,使他不能被录用。许靖不得不为别人磨食物来养活自己。直到颍川人刘琏当汝南太守时,他才把许靖推荐为一名官员,负责检查孝道和诚信。后来,他担任尚书郎,负责官员的选择。
选拔贤才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红去世后,董卓专权以周避为官员,请他与许靖商量,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腐败昏庸官员,提拔推荐有才华、有失意的人。于是许靖晋升任命荀爽、韩融、陈纪为公卿、郡守,任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孔周为豫州刺史,张淼为陈留太守,而许靖本人则被提升为巴郡太守。
逃难四方
初平元年(190年),韩馥等人到达工作岗位后,纷纷举兵反叛,打算杀董卓。董卓怒斥周避说:“你们都说要选拔任用品行高尚的人,我董卓听从你们的计策,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你录用的这些人,在上任之日,就掉头攻击我。董卓为什么要用这些忘恩负义的人?“饮令将推出周避,在城外斩首。许靖的堂兄许怡为陈国国相,又与孔周一起计划进攻董卓,许靖怕董卓杀自己,于是逃到了孔周。孔周死后,许靖投靠扬州刺史陈毅。陈毅死后,吴郡都尉(一作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一直与许靖有着深厚的友谊,从而保护许靖。出于仁厚之心,许靖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顾和帮助他们。
兴平两年(195年),孙策东渡长江,人们纷纷逃往交州躲避战争。徐静坐在河岸上,让随行人员先乘船离开。亲戚出发后,他们起身跟着。当时看到这一幕的人都很佩服。当我到达交趾县时,我受到了交趾太守士谢的特别尊敬和慷慨。
陈国人袁徽也寄身于交州。他给尚书令荀邈写了一封信,说:“许文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伟士,他的智谋和策略足以参与国家大事。自从他搬到交州以来,他一直和所有人住在一起。每当他遇到紧急情况,他总是先人后己,与亲族内外的人同饥共寒。他总是以人伦纲对待同类,仁义大方,很有效,但不能一一列举。”
巨鹿人张翔命令交州出使。他想用自己的权力召唤徐静,并试图与徐静签订誓言。徐静拒绝答应。徐静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让国家和平,人民得到善良,并对他提出了一些意见。张翔怨恨徐静没有为自己使用。在搜索了徐静寄给曹操的信后,他把它们都扔进了水里。
[img]133229[/img]
入蜀任职
后来,益州牧羊人刘章派使者征召徐静。因此,徐静进入蜀国,被刘章任命为巴郡和广汉太守。宋忠在荆州写信给蜀县太守王商时说:“徐文休既迷人又有才华。你应该以他为榜样。”
建安十六年(211年),许靖接替王商任蜀郡太守。
建安19年(214年),刘备率军包围成都。许靖试图越城投降,但事情没有成功泄露。刘章益州即将失陷,因此没有处决许靖。刘章投降后,刘备看不起许靖,因为许靖背主,没有任命他。
法正劝刘备说:“世界上有些人赢得虚名,没有真正的德才,就像徐靖一样。然而,今天,主人开始创造伟大的事业,世界上的人不能挨家挨户地解释。徐静的虚名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如果他不能礼貌地对待他,世界上的人会说主人是廉价的人才。为了显示距离,你应该尊重许靖,以此来表现距离,你是在追求古代燕昭王对郭奎的厚待。刘备于是厚待并用许靖,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年高德望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称汉中王,许靖又被崇拜为太傅。
张武元年(221年),刘备当上皇帝,许靖说:“我能继承皇帝的事业,君临天下,日夜恐慌,怕我无法平静世界各地。人不能亲附,五德不彰。作为一名司徒,你应该认真布施五常教育,让它发扬光大。你应该鼓励自己!不知疲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
虽然徐静已经70多岁了,但她仍然热爱人才,奖励和提拔年轻一代,并不知疲倦地评价他。诸葛亮总理向他致敬。
张武二年(222年),许靖去世。一开始,许靖以哥哥的礼物为陈纪服务,与袁松、华欣、王朗有着深厚的友谊。曹魏初期,华欣、王朗、陈纪之子陈群曾担任三公协助大臣。他们都与许靖沟通,谈论过去的友谊,真诚而真诚。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徐靖简介:刘备任命司徒,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