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于伐随。次年,熊琏继位,为楚文王。楚文王早年受过严格教育,师傅来自申国,历史上被称为“保申”。由于楚武王在位51年,楚文王继位时已达中年,其性格锋芒毕露。《楚史》记载:“楚文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英(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楚武王的遗命,楚文王付诸实施。“古荆楚地理新探索”说:“或正式都营乃在这个时候(楚文王元年),而事实迁营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699年)”。
迁都于郢
楚文王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国君。为了奠定楚国的基础,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个战略行动是将首都定位为英(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关于“始都营”的时间,《世本·居》被称为“武王迁营”;《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都说是楚文王时期,后者说得更具体:“楚文王熊彩元年,始都营。据《后汉书·地理志-江陵注》报道:楚文王自丹阳迁徙,故楚营都。更清楚地指出,楚文王继位后,从原都丹阳迁入新都。楚武王威服汉东诸国,楚国势力已伸入江汉腹地,因此楚文王即位后立即迁都于营,实际上是对楚武王战略行动的继承和发展。
[img]132805[/img]
至于始都营的地址,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历史学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杜注自湖北省江陵北纪南城以来,一直是一种流行的说法,也被广泛接受。近人根据历史书籍和考古发掘材料,进一步研究英都的地址,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
石泉认为,战国时期的楚营都和秦汉江陵城应该在当时的郁漳二水间(今蛮河流域下游)、汉水以西不远。今天的楚皇城遗址(指今天湖北宜城西部。笔者注)石泉《古荆楚地理新探索》(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应该是楚英都及其后续城市秦汉江陵城的故乡。
张正明认为,楚文王始都营先后有几个营都,在今宜城境。公元前506年,吴师入营,楚昭王出逃。虽然后来又回来了,但楚吴战争还没有结束。公元前504年,楚王迁都,但仍称赞。几年后,楚昭王又迁都于江陵,即纪南城,也称英。因此,楚国以纪南城为都,长达220年左右(张正明的《楚文化史》)。王光浩认为,“如果我们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真正面对纪南城遗址的地层、遗址和遗物材料,肯定不是楚颖。”。所谓营都,无疑是一座相当都城建制的城市,...这是楚宣王至楚顷襄王元年前后的楚陪都,称为“[妈/乔戈]营”。“真正的楚英应该在汉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遗址(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
@ 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在这里采取的是传统的说法,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营(纪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取营都和楚迁都陈,一直在这里,前后持续了411年(其中楚昭王有短期迁徙)。
英都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水陆便利。它东接云梦,西接巫巴,北接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它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那时起,它已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楚国的发展和实力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img]132806[/img]
楚文王定都营后,说明楚国已牢固控制江汉地区。立即全力北进,继承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当时汉东路已经开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汉北,直接敲开北通中原的大门。楚文王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领兵攻申。沈,姜姓国,周宣王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荆楚的重镇。攻申必经邓。今湖北襄樊市北邓是楚文王的母叔之国(楚武王夫人邓曼是邓人。)但与楚近邻相比,当时征服邓更具直接意义。邓人对此很警惕,比如三位大臣,如追侄、丹侄、养侄等,就乘机杀死楚文王,说:“死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邓侯不听。楚文王经邓攻打申后,回归时确实再次攻打邓国。虽然楚文王这次没有灭申,邓,但楚国势力实际上已经延伸到南阳盆地。
北伐初步成果后,楚文王又计划向东扩大北上通道。此时,位于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与位于淮水之息为息侯夫人息桂发生矛盾,为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了机会。据《左传·庄公十年》报道,蔡侯娶了陈(今河南淮阳)的女人,息侯亦娶了陈的女人,息侯出嫁息侯经过蔡时,蔡侯无礼,息侯生气,派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国,息蔡求助,楚可借口攻击蔡。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楚文王依计行事,出兵攻蔡,在蔡之心大败蔡国,俘虏蔡侯归,然后释放他。这件事影响很大,《史记·楚世家》说:“楚强,陵江汉小国,小国都怕。杜预《春秋》注说:“楚辟在夷,于此开始通上国。“上国”是指中原华夏之国,一向被华夏诸国视为蛮夷小国的楚,现以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中原舞台上,为诸夏所侧目。四年后,楚文王灭息为县,俘息桂,长驱直入蔡国,占领其地。
[img]132807[/img]
就在楚文王东拓北进节胜利的时候,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齐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内乱,齐桓公立,以管仲为相,进行了改革,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盟宋、陈、郑诸国开始称霸。楚文王也没有示弱,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为了彻底开辟北进中原的通道,与齐桓公抗衡,出兵攻邓,一举灭邓国。史籍虽然没有具体的灭申时间记载,但从上述“伐申过邓”来看,灭申与灭邓时间大致相同。到目前为止,北通中原的大门业已经洞开。同年,楚文王以郑厉公复位“缓告于楚”为由,发兵攻打郑国,直抵东(今河南禹县)。郑姓姬,又是春秋初期的大国,楚文王竟以惩罚为借口,说明楚国已挺进中原,与齐国争霸。楚文王和齐桓公几乎同时进入了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舞台。经过武文王两代的不断奋战,楚国实现了“观中国政治”的愿望。清人顾橡高说:“楚横行南服,丹阳迁营,以荆州为基础。武王取罗,以炎营之地,定襄阳为门户,至灭申,然后北向抗衡中夏。”。楚文王的定都营和北进,为后来楚国北上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g]132808[/img]
楚文王为何迁都于营?他定都后有哪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