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去世,熊槐继位,史称“楚怀王”。 在位期间,他破格任命屈原进行改革,但变法半途而废。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击败魏国,夺取八城;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担任五国联盟纵长,共同攻打秦国;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灭亡越国,拓展江东。然而,他还在楚怀王17年(公元前312年)发动了丹阳和蓝田之战,损失了士兵和汉中;他在楚怀王28年(公元前301年)经历了垂沙之战 大败,国土沦丧。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与秦昭襄王在武关会盟,秦国将他扣押,胁迫他割让巫郡、黔中郡,被他拒绝。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都怜之,如悲亲戚。”
[img]132389[/img]
为政举措
经济
楚怀王时期,楚国的经济非常发达。在农业方面,主要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当时,湘水流域已成为楚国的粮仓,被称为“庞、长沙、楚之粟”;楚地产品丰富,富含木材、矿产、水产品和鸟类动物,特别是云梦泽地区的特色橙、葡萄柚,也成为橙颂的创作灵感之一 [23] 。在手工业方面,此时官营、私营、集体、个体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其中,由楚国著名的冶铁中心宛城生产的铁器闻名,有“宛巨铁矛,惨如蜜蜂”的美誉。
水陆交通的发展为商业运输提供了便利。据《鄂君启节》记载,楚国岷江、长江、汉水、湘水、资水、元水、礼水交通畅通;营都、宛、陈都已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 出土文物证实,楚国除了与中原的贸易外,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西亚甚至地中海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战国时期首屈一指。 楚国的发达商业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楚国除了田间税和户口税外,还征收了与其他国家一致的关市税。鄂君启节所免的就是关税。
文化
楚怀王本人喜欢文学 ,还鼓励楚国文艺创作。文心雕龙时序记载:“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楚广兰台之宫齐开庄衢之首...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这说明楚王已经有意选拔人才在兰台宫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讲座,类似于齐国的吉下学宫。 《拾遗记》还收录了一个传说,楚怀王每年都在湘山举行宴会,命群创作辞赋和音乐。 楚国官方对文学的重视,客观上有利于楚辞艺术的发展。
军事
军备制度
战国时期,列国普遍建立了县征兵制度和常备军制度。@ 为奖励军功等目的,爵秩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楚国的爵秩等级分为五等,即列侯(又称通侯)、执贵(一作执圭)、昭阳在襄陵之战后称自己的爵位为执贵,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楚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垂沙之战中,他们仍然有“鲨鱼和犀牛认为它们像石头一样坚固;如果你是铁矛,它们就像蜜蜂一样悲惨;轻盈,中风”之称;然而,楚军也存在军心不稳、“不敢打仗”的问题。
[img]132390[/img]
对外战争
楚怀王时期有五场大规模战争,分别是襄陵战争、五国攻秦战争、丹阳蓝田战争、灭越战争和垂沙战争。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楚国对外战争在不同地区的得失。
就秦国而言,楚国主要与之展开了商业、汉中、黔中、新城的竞争。楚怀王对巴蜀地区竞争的疏忽使楚国在战略上陷入被动。截至怀王去世时,楚国未能收复商业,失去了汉中的大部分和新城,保留了黔中的大部分。其中,汉中的流失使楚国的江汉流域暴露在秦国的前锋之下,相当于失去了西方的门户。
楚国在韩国和魏国的领土已经缩水。楚国三次攻打雍氏,但都失败了;在大规模战役中,楚国失去了召陵附近、宛、叶以北的土地。 [82-83] 其中,宛城是战国著名的冶铁中心和军工中心,但其中一部分在怀王年间落入韩国之手。楚怀王去世五年后,宛和叶完全被秦国夺走。楚国为其军事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对齐方面,楚国在东地与之发生了从越、泗上、淮北到薛邑的争端 ,没有得失。楚军只有在对越的战斗中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吞并了越国的所有领土。到目前为止,它“统一了东南半壁”。
回顾楚怀王即位之初,他曾经为春风感到骄傲。张正明在《楚史》中指出,自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解体以来,楚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 但此后,楚怀王在对中原的战争中屡屡失败,兵挫地砍, 本人确实有直接、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过错,一是鄙视巴蜀的战略意义,二是在外交孤立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蓝田之战,三是外交失败,使楚国两次陷入被三国甚至四国围攻的困境。而且丹阳蓝田之战和垂沙之战的惨败,也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转衰。
[img]132391[/img]
外交
楚怀王即位时,正处于战国中期、魏国霸权衰落、多强并起的时期,合纵连横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联合纵横有三种解释。其本义是“南北联合称纵,东西联合为横”,然后衍生出“联合弱攻一强为纵,联合弱攻一强为横”的说法。最后,在战国末年,秦国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联合抗秦为纵,联合秦为横”的概念。总的来说,楚怀王时期的外交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丹阳战前主要属于合纵阵营,战后主要属于连横阵营。但也有很多重复,比如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的“交不定于齐秦” ,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犹豫不决” ,都是楚怀王犹豫不决的真实反映。楚国两次成为各国联合打击的对象,在诸侯合纵连横的博弈中,丹阳、垂沙的失败,使楚国的国势急转直下。可以说,楚怀王外交的失败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从客观原因来看,@ 楚国是当时边境线最长的国家,有七个邻国。这使楚国在合纵连横中处于不利地位,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同时制衡秦国和齐国。 第二,楚国的强大实力引起了诸侯的恐惧。楚怀王备受关注,从襄陵之战到纵长,再到越国灭亡,也成为众矢之的。事实上,楚国并不是唯一一个被列国联合针对的国家。魏国、齐国等强国都因诸侯的联合打击而崩溃。只有秦国在一次又一次地攻打秦国时仍然成长起来。当然,这与秦国的地理优势、军事制度和外交战略密不可分。
楚国在主观原因上缺乏普遍的大一统导向共识。尽管楚国早已有以屈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大一统的愿景 [23] ,但楚廷内很多人都偏安一角;而楚怀王本人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因此,楚国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外交战略,经常被短期利益诱惑,背叛盟约,不确定,不仅牺牲了国际声誉,而且无法最大化收入。 [诚然,秦国对楚国没有信誉,但秦国从灭巴蜀到与楚连横,再到远交近攻,都深谋远虑,服务于统一世界的最终目标。 楚国的外交从来没有帮助它实现过一些类似的、分阶段的战略目标,这显示了它的失败。
楚怀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