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举措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实行政治改革。@ “尽力而为”(“汉书·食品”) ),即奖励垦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倡“善平买,即丰年向农民多征粮食储粮,作为荒年调剂之年)到魏国的,《孟子梁惠王》记录了当时的会议和谈话。采取了以下措施:
1、公元前361年,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确保国都安全,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北)迁至大梁(河南开封)。
2、开发和生产内兴水利。如挖掘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开放统治者专利的山林川泽,不仅发展了生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三、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
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在西边筑长城”,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长城。公元前352年进一步扩建。这座长城的建筑,说明魏国已经对秦国采取了防御措施,以防御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上述适当的措施,国力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去魏国见魏惠王,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了诸侯的领袖。
[img]131196[/img]
前352年,桂陵之战后,诸侯军将魏军包围在襄陵 (今河南绥县),秦军进攻魏的河西,夺取少梁和安邑。魏国位于中原四战之地,夹在秦、齐、楚之间。然而,要保持霸权,就必须对外用兵。外交不利导致军事被动,军事失败不可避免。虽然魏在襄陵取得了胜利(见襄陵之战),并在西向收复了河西所有的失地,但魏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别无选择,只能和赵谈和,把邯郸还给赵,和赵结盟。魏惠王未能实现庞涓当年制定的战略方针,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魏西临强秦。为了防范秦国的军事进攻,统一三晋,魏惠王于前358年开始派龙贾率领老师修建长城。长城从黄河边的卷(今河南原阳县西)开始,东至阳武(今原阳县东南),折西南至密(今河南密县东北)。前352年,魏惠王又修建了长城。
虽然魏国遭到桂陵的严重打击和国力的损失,但它在军事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势头。前344年,魏惠王听了魏鞅的游说,去侯称王。同时,他召开了惠泽(今河南开封南)会议,邀请宋、卫、邹、鲁等国君与秦公子少官会盟,然后在同一朝代见到周天子。惠泽会议遭到韩国等大国的抵制,韩魏翻脸。
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向齐求助。同年,齐、魏军 战争发生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部)。魏军大败,庞娟教练去世,王子申被俘。第二年,魏国再次受到齐、秦、赵三国的攻击。前340年,魏与秦交战,魏军再次大败,教练公子高中计划被俘。不久,他完全放弃了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img]131197[/img]
由于魏惠王在秦、齐等国的进攻中不断惨败,前334年,他不得不带韩国等小国国君到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魏、齐接近,使齐停止进攻,但秦国以魏为“腹心病”,仍不断攻魏。前330年,秦军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败魏军,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第二年,秦军又占领了魏国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今三门峡市西南)等地。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相会,并尊韩威侯为王 (即韩宣惠王)同年,他与韩宣惠王并带王子入朝赵。
第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甄(今山东胡城县北)相遇。魏惠王两次会见齐威王,都是卑躬屈节。但这并不能阻止强秦的进攻。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为了逼魏惠王废太子,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前323年在襄陵败魏军,夺取8个邑。第二年,秦国又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感受到惠施联合、楚抗秦战略的失败,魏惠王不得不采取秦相张仪“以秦、韩、魏之势伐齐、荆(楚)”的战略,逐惠施,以张仪为相。而张仪的真正目的是“欲使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即其连横策略。前319年,在齐、楚、燕、赵、韩的支持下,魏惠王逐张仪,用公孙衍为相,倡导合纵。魏惠王对外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过多,此后国势日弱。
魏惠王执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