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年轻时登基,由摄政王多尔根辅政。亲政后,面对全国抗清高潮,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注重恢复农业生产,整顿官治,逐步改善国家局势。1661年,福临死于养心殿,庙号世祖(死后的身体天隆运统建极英瑞钦文,展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为政举措
乾纲独断
顺治七年(1650年)12月初九,多尔根死后,福临提前亲政。1月26日,顺治八年(1651年),福临以谋乱罪禁止多尔根和他的兄弟阿济格。12日后,于太和殿宣布亲政。 虽然这一年他只有十四岁,但坐在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 2月21日,福临向中外提起诉讼,罢免追封,撤回庙享,废除对他的恩赦。
尽管多尔琏遭到了身后的惩罚,但他的力量依然存在。消除其影响,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权,真的很费劲。福临亲政之初,为处理复杂的日常政务,曾下令部院“复用诸王”。其中,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持有重权,郑亲王受到多尔根的严重打击。但此时福临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剪掉多尔根的亲信余党上。2月,他命令处死和奉承附属多尔根的大学士刚林和齐充格。8月,他杀死了固山额真和官员部长谭泰,并命令阿济格在10月自杀。这一系列措施严重打击和消除了多尔根派的势力。大权集在一起,他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福林是一位努力学习、努力治理的皇帝。在经典研究中,他对孔子、朱元璋和朱由检非常感兴趣。从这些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我们了解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真的很想有所作为。
[img]122007[/img]
重用汉官
福临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他已经感受到了满汉和谐对维持统治的重要性,并决心改变衙门的行为。只有满族大臣没有汉族大臣。于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三院:“未来,所有进入演奏章节的人都应该由满族和汉族侍郎一起参加演奏。满汉同心同德。 虽然实际上很难完全做到,他对汉官的态度总是重复的,但他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却得到了发展。顺治16年(1659年)10月,他下令印信负责人不要分别满是汉。
他还试图笼络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当大学士党崇雅告老归籍时,他两次破格召见。顺治十五年(1658年)状元,翰林院修剪孙承恩英年早逝,他深切哀悼遗憾,给白金三百二让他回家安葬。洪承类的重用,更突出地体现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洪承类原本是明朝皇太极时降清的著名将领。他在建议清军入关、招抚江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他被怀疑被召回北京,任大学士,但没有实权。
顺治十年(1653年)5月,福临特升洪承类为经略,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方总理军事兼理粮薪,破格授予廉价权。但洪承类却有负委任,从而引起朝臣不满。后来洪承类一再要求解任。福临一再下令全服留留,表达了对洪水的不动摇信任。后来,就在洪承类难以维持、准备回京调理的时候,大西军发生了内讧,孙可以看到洪承类军前投降,最终使洪接受了以守为战的招抚。福临对洪承类的坚定和一贯信任在这里起着巨大的作用。
招抚政策
福临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招抚政策,缓解矛盾,不主张坚决镇压各地的反抗斗争。允许原清兵入关时俘获下属为奴隶的汉人回乡探亲,以示满汉一视之仁。 他坚持并施各地抗清势力和抗清活动的方针,突出招抚一手。他还向江南等地颁布了智慧,公开声明改变了多尔根在世时因抗拒后来被杀害的做法,并大开生路,允许他们改变。
九年(1652年)十月,福临指示浙闽总督刘清泰成功招抚郑。故意为郑成功在东南地区的抗清活动辩护,将郑成功抗清的原因归因于当地官员没有理解朝廷的深刻含义,并确保如果郑成功听从抚归顺,赦免其罪并授予官员,他可以驻扎在原来的地方,而无需前往北京。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临特别颁布了一项法令,对郑家大加封爵,指责多尔根和地方官员,并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表示谅解。但郑成功并没有剃过头发,并对清廷提出了不可接受的苛刻要求。虽然招抚郑的成功努力失败了,但福临的招抚政策依然坚定不移。
[img]122008[/img]
顺治十四年(1658年)末,大西军将领孙可望与李定国争权斗争失败,绝望仓促降清。福临接到报告后非常高兴,称赞孙可望是一位了解时事的英俊英雄。因此,孙可望被特别封为义王,以示对他的善良。然而,满汉朝臣对孙可望的贫穷态度傲慢,甚至纠正了他的悖论。孙可望对此感到内疚和胆战。然而,福临表达了他坚定的招待意志和承诺必须践行的信义。
澄清吏治
福临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澄清了官治,这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最伤脑筋的问题。为了稳坐天下,他急于寻求长治久安的策略,一再向臣下求言。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令,北京七品以上满族文武官员陈述了消除积弊的办法。
他实行筛选法,促优胜劣汰,要求各地督察严格筛选所属官员,有德有才、有文义的人要保存,不能担任的人要参劾。 [46] 为了选择知府,他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第一个月下令“北京各衙门满汉堂官三品以上,外督,各行兼优,堪称知府一人,详细展示简历事迹,官员部门再次调查讨论,请决定为前30位知府服务”。为了获得真正的才能,福临亲自选拔官员。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施京察大计, [47] 也就是说,对各地官员进行普遍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划,定为制度。他加强了对内外官员的监督,特别重视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向各地派出了大量的御史,察吏安民。他还命令满汉官员互相参与,即互相监督。
福林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不允许结党结社,也不允许太监预政。他严格禁止私人交往和私人宴会。他认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永远是朋友党的根源。顺治十年(1653年)6月设立十三衙门,干涉太监管理。如有内外勾结,一经证实,立即处罚。为了训练官员,他还实施了官员内部晋升和外部转移的方法。福林非常欣赏和钦佩朱元璋杀害大臣、重视法治的经验。
废立皇后
早在顺治初年,根据清朝皇室与蒙古婚姻的旧传统,多尔根就为福临聘请了科尔沁卓丽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博尔济吉特,但直到福临亲政后的顺治八年(1651年)8月才结婚,并被授予皇后称号,并举行了一场非常隆重的仪式。两年后,即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福临奏皇太后,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九月初,诸王贝勒大臣等遵守会议,不同意废除后,建议皇后正位中宫。在讨论中,福临指示:“我纳后,缘意不协,另居侧宫三年,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我所知。但势难容忍,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下令再议,并责令孔允悦“指实具奏”。孔允岳上疏引罪,“静听处分”。最后,济尔哈朗等人再也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了,于是他们说:“圣旨很明确,臣等也认为是,无庸更议。”后遂废。
顺治11年5月(1654年),福临再次聘请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博尔济吉特为妃,并于6月份出版。然而,福临对这位新后仍然不满意。
[img]122009[/img]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