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年轻时登基,由摄政王多尔根辅政。亲政后,面对全国抗清高潮,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注重恢复农业生产,整顿官治,逐步改善国家局势。1661年,福临死于养心殿,庙号世祖(死后的身体天隆运统建极英瑞钦文,展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主要成就
经济
福临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清入关之初,虽然宣布以明朝会计录征税,但战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由于连年用兵,国库消费巨大,入不敷出。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达400多万两,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福临意识到军队没有食物就会叛乱,穷人就会偷东西。 为了稳定社会经济,他采取了鼓励垦荒等突出政策的措施。
在顺治十年(1653年)后,福临接受了大学士范文程等人的建议,实施了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四川和北方省份。政府发给牛具种子,招人开垦,实行三年科。辽东地区更加实行招人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发展。秋季顺治十三年(1656年)下令鼓励富人垦荒。夏天,顺治十四年(1657年)宣布了督垦荒地劝惩的例子。本例规定,及道府、州、县、卫生局等各级官员应当在一年内按照垦荒数量给予记录或者提高一级奖励,并规定文武乡绅、贡监生人员等垦荒奖励办法。并规定,如果复垦不真实或复垦,新旧官员将分别受到惩罚。顺治15年(1658年)冬季,实施了捐赠开垦法。开垦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复苏贫困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当时全国战争还没有熄灭,社会仍在动荡,一般来说效果不大。
[img]122004[/img]
当时,由于战争,不仅出现了土地荒丁逃逸的现象,而且还隐藏了土地,占领了明代藩王勋戚的房地产。因此,政府控制的土地数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收入。福临亲政后,对隐匿土地的人实行了宽大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公布,首次开垦的人数开始大幅增加。对散落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福临命令地方官员彻底清查后,实行“房价应该变化,土地应该像往常一样租”的办法,从而实现粮租兼收。
@ 福临多次免除部分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多次免除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还允许富绅捐官,甚至一再批准在某些地区收取训练费和辽薪。这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
文化
福临亲政时,社会非常不安,内地反满斗争不断。福临亲政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尼在伏衡阳身亡。当时各种矛盾复杂,民族矛盾特别激烈。因此,福临觉得巩固统治的首要任务是收购、安抚汉人、镇压反抗。为此,他努力推进教育,加强思想统治。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倡导忠孝节义。派官到孔子故乡阙里献孔子。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他亲自带领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释奠孔子,亲自两跪六磕礼。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他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榜心录》等,都是亲自写序言的。
顺治九年(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他一再下令各省忠孝节烈的人,注重满汉一致的实施。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满洲部院各官员决定像汉人官员一样离任丁忧制。他把忠诚节作为人生最高的道德标准,表扬了明朝朝臣在北京被李自成攻占时的殉难者,赞扬了他的“忠诚、节日”,命令礼部详细走访,确认死节的名称,并为死亡献祭。他还为身亡国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立碑,称赞他为庄烈民皇帝。对跟随君上殉节的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更是赞不绝口。通过全面倡导忠诚,确立了清朝是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汉族对清朝统治者的心理障碍,缓解民族矛盾,特别是稳定汉族地主的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img]122005[/img]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皇帝沿袭明太祖朱元璋的“六甲骨文”(六甲骨文),颁布“六甲骨文训练”,作为教育士民的行为准则。顺治16年(1659年)批准设立乡约,公开招募60岁以上、德才兼备的学生(学者),或当地德望较高的乡绅芪老,每月在朔、望日(初一、十五)向老百姓宣讲六甲,表达善恶,这是清朝宣传圣甲的开始。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的特命大学士冯泉为总统官编《孝经衍义》。他是“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和刘正宗是总统官编的《通鉴全书》。他大力倡导忠孝节义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
顺治皇帝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