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武帝刘秀不愿意攻击匈奴?这是当时国力不允许的。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让我们详细介绍三个原因。让我们看看。
第一、
刘秀说,他想成为一个有德之君,推广德政。
他现在不想利用人的危险,更不用说劳动人民和金钱了,否则即使他成功了,他将来也会失败。现在,即使匈奴一时害怕,他也不一定是真的。
想起汉武帝,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封狼居胥,打得匈奴满地找牙,但100多年后,匈奴依然纵横塞外。为此做什么?
第二、
国内不允许在东汉王朝出兵。
国内灾变不断,人民恐慌不安,此时不适合远征。
[img]120793[/img]
当时国内叛乱不断:公元47年,南郡蛮人叛乱,武陵蛮人叛乱不久;公元49年,辽东境外的人入侵边境。国有内乱,边境不稳定。这时,他们还去远征。那些国内犯罪分子只是趁机捣乱,统一的东汉可能会重燃战争。
当时光武帝还是想把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让人民安居乐业,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匈奴实力雄厚,不敢过分鄙视东汉。假如他把鼻子推到脸上,后人也有信心教训他们。
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那就“韬光养晦”吧。
第三、
匈奴也很强大,不容小觑。
刘秀说了一些原因,但他没有说出一些担忧。前两点他讲得很透彻,第三点比较晦涩,就是刘秀觉得他的将军可能无法完全消灭匈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方边境一直活跃着凶猛的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卢芳经常入侵边境。
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吴汉、杜茂、王霸、马武多次与卢芳、匈奴的援军作战,但失败多胜少,卢芳从未被淘汰。
就连卢芳的军队也赢不了,更别说消灭匈奴骑兵了。当然,刘秀不能直接说这句话。毕竟,他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部下,这伤害了他将军的自尊心。
[img]120794[/img]
东汉军伐蜀示意图
让我们分析一下刘秀没有说出来的原因。
首先,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匈奴擅长骑兵流动作战,这正是刘秀军队的弱点。
刘秀以前的对手大多是步兵,所以刘秀在战斗中骑兵的优势非常明显,他的将军也赢得了很多胜利。
然而,骑兵在攻打陇右军阀奎嚣、攻打漠北枭雄卢芳时,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最多与其他骑兵平手。
如今,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征服匈奴是不可能成功的。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远征塞北。汉明帝组建了一支以南匈奴、乌桓、幽州突骑为骨干的精锐骑兵。
臧宫将军上书请战时,东汉骑兵力量不够强。
从刘秀的个人分析来看,光武帝已经厌倦了军事。
东汉建国初期,岑彭攻打奎嚣期间,刘秀曾写信告诉岑彭:“两城若下,兵南可攻蜀。人苦不知足,平陇,回望蜀。每一个士兵都必须是白色的。”
他的疲劳已经在他的话里透露出来了。王子刘强也向刘秀征求意见。刘秀回答说:“昔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次非。”
刘秀打了十几年仗,从公元23年开始反莽,一直打到公元36年,已经厌倦了军事。
统一全国后,刘秀不高兴谁跟他提起战斗。
[img]120795[/img]
公元41年,光武帝年近半百,知道“得天下不易,治天下特别难”的刘秀,不想把余生的精力放在军事战争上。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胜多的战争例子之一。它决定了新汉军队的命运和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家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战略决战。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作为一名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闻名于世。昆阳之战不仅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也为刘秀未来夺取世界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原因是刘秀应该吸取刘邦高祖的教训。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征服匈奴,被匈奴30万骑兵包围。后来,在陈平的计划下,他用大量资金贿赂了冒险的妻子,被困了七天七夜。从那以后,刘邦不得不采取与亲属的政策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祖先的失败案例。即使皇帝没有皇家驾驶员,他的将军也输掉了这场战争,后人也会评论皇帝的错误决策和不当指挥。
打了一辈子胜仗,现在没有必胜的把握,让自己在称帝最后阶段的军事晚节不保,何苦呢?
虽然刘秀没有向汉武帝学习,远征匈奴,但他统一了全国,努力实现“光武中兴”,为后代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后人的“明章之治”、东汉盛世。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不愿意进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