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朝廷竭尽全力扑灭黄巾之乱,然后爆发“十常侍之乱”。两大势力的外戚和宦官同时失败。董卓趁机统一了洛阳周边的势力,最终入主洛阳,控制朝政。自封司空后,大行废立,废除汉少帝刘辨,行前汉朝将军霍光,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从此,东汉实际上是董卓主导的傀儡政权。随后各方诸侯四起,纷纷起兵攻打反贼董卓,至此东汉王朝,皇权旁落,名存实亡。
[img]114338[/img]
初平元年(190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福、豫州刺史孔周、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淼、东郡太守桥茂、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等诸侯正式出兵,聚集10多万人。但毕竟没有统一的指挥,兵力相对分散。看似团结一致的董诸侯盟军,很快随着豫州刺史孔周死后两大巨头袁绍和袁术兄弟围绕豫州的争夺以闹剧告终。先说说河内太守王匡,以及他最后的结局。
中国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王匡。兖州泰山县人。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王匡的戏份并不多。在《三国志》的记载中,王匡为人正直,经常慷慨地向别人捐钱,与当时清代著名学者蔡勇的友谊也更好。起初,王匡被将军何进任命为将军府官。后来,何进准备歼灭宦官。为了执行他的命令,王匡回到家乡兖州泰山县征兵。同年8月,何进被杀。不久之后,袁绍与大家讨伐宦官,使王匡决定与袁绍等人合作,后来被崇拜为河内县太守。
[img]114339[/img]
在关东联军成立之际,河内县成为袁绍屯兵的所在地。在此期间,王匡为了筹集工资,对河内进行了不合理的高压统治,并严重剥削。此时,王匡的主力部队都驻扎在小平津,随时准备渡河攻击洛阳。董卓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他让王匡军误以为敌人会从平阴县渡河。事实上,他用迂回战术用精锐部队通过小平津渡河攻击后方。最后,王匡军几乎全部灭亡。
然而,王匡的失败并没有让盟军同仇恨,而是让联盟中的诸侯们看到了董卓军队的实力,各有异样的想法。同年,董卓派出几位朝廷大臣,将诏书带到河内县,游说袁绍驻扎在当地。袁绍直接要求王匡杀死除韩荣以外的四位朝臣。当时,王匡的姐夫胡母班也在其中。胡母班的亲戚们知道这件事后对王匡很不满意,所以他们要求曹操达成合作协议,王匡最终被杀。
参加董卓讨伐后王匡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