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市乔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乔城区),后迁至无锡(今江苏省)。唐代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他的一生卷入了牛李党的斗争,是李党的重要人物。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和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尚书右仆射,换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淮南节度使。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追太尉,死后称“文肃”。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李绅与元祯、白居易交往密切。有二十首《乐府新题》,已经没了。年轻的时候,我见证了农民整天工作,但不能吃饱。我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了《同情农民的第二首歌》,广为流传,被誉为同情农民的诗人。《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还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宫调》中。
经过太监的起伏,中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几乎伴随着他一生的政治生活。虽然李先生最终获得了首相的尊重,但他的主要成就是文学创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img]111777[/img]
李绅的诗歌创作,以降级端州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在儒家“济世”、“利物”思想的影响下,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积极向民间学习。诗歌关注社会,反映现实,讽刺时事,政治功利主义性强。因此,形式相对简单,语言易于理解,表现出通俗易懂的风格特征;后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个人监狱的起伏,不确定的关注对象由外向向内向,注重表达自己的私利,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与之相适应,诗歌形式多样,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意境深刻,注重炼字锻句,表现出优雅多彩的风格特征。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区别于传统古题乐府的诗人。他曾一气写过20首《新题乐府》。元祯和十二首歌,即《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中说:“给朋友李公垂,给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给病时特别急的人,列而和之。本着这种精神,白居易写了50首诗,改名为《新乐府》。李绅的二十首新题乐府已经失传。他的《同情农民的第二首歌》铸就了一句格言,背诵得很好。虽然郭茂倩没有被收入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词”,但他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新乐府,也是新乐府运动的杰作。
[img]111778[/img]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锋,也为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吴庚舜等主编《唐代文学史》)。在文学史上,中唐是叙事诗比较发达的时期,李绅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为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李绅长篇叙事诗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元白。李绅的叙事诗,如《莺莺歌》、《悲善才》,以及元祯的《会真诗》、《梦游春》、《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中唐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莺莺歌》与元祯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有关。作品以长诗铺排故事,不仅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非常细致生动,是后来《西厢记》的创作依据之一。
67岁时,李先生写了自己的诗集《追昔游诗》,用各种体裁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旅行,表达了自己的怀旧感和兴衰感,其中很多都是回忆当年漫游世界的风景作品。这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性。
以《寒松赋》著称的李绅散文。这是咏物抒情的小赋。作者处于逆境中。一方面,他发泄怨恨,决心“驱雷、击电、消除邪恶”。另一方面,他也表明,他应该像寒松一样勇往直前,在不改变忠诚本性的情况下,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勇往直前。作者对出生在幽涧的松树“负栋梁时不知,冒霜雪时空自奇”的经历深感愤怒,似乎每句话都写得很松,但实际上却处喻人。全赋篇幅短小,但也模仿汉赋形式,文末有总结全篇要旨的“乱说”。赋文中,常用的是平行句,但并非都是四六句式,而是富有变化。语言通俗平淡,典故很少使用。可谓一代绝赋。
李绅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对诗歌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