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吴昭裔:后蜀谋臣,也是当时著名的刻书家

不昭裔,河中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生卒年不详,是后蜀时有识略的谋臣,也是当时著名的刻书家。

人物生平

迎合雄心

无昭裔少年时博学多才,见识渊博。后蜀高祖孟知祥曾为后唐太原尹和北京留守,守护山西。这时,无昭裔为孟知祥效力。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发大军攻灭前蜀,随后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吴昭裔也一起去担任书记。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去世,李思源立为后唐明宗。值此之处,孟知祥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从而引起后唐朝廷的关注。为防止孟如祥割据,唐枢密使安重海特派李燕为监军,监督孟知祥的行动。消息传入蜀中,无昭裔和诸将都请孟知祥不要接受李严。但孟知祥又有所想,准李严入境后,杀了他。然而,毫昭裔劝拒李严,迎合了孟知祥称王蜀中的雄心壮志。从此,孟知样对不昭裔非常重视,视为奇士,据蜀自立后立即以他为御史中丞。

[img]110756[/img]

后蜀宰相

四年后蜀明德(937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昌继位为后蜀后主。后主广政三年(940年).无昭裔被命令主管盐务,不久又担任宰相。契丹灭晋九年(946年)。中原离乱,后晋雄武军节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附蜀。后汉成立后,汉将赵思婉据永兴,王景崇据凤翔反叛,均赠送财物联系后主。后主贪图其利,出兵接应。此时,无昭裔权衡利弊,认为唐庄宗志在西图前后,前蜀王肆意北进,各自向中国人民和臣民提出建议,但两位领导人一意孤行,结果徒劳。于是他劝后主,以两朝教训为殷鉴,三思而后行。但后主利令智昏,不从其言,反而遣安思谦增兵东进,目的是夺取关中。但后汉将领赵思婉、王景崇不久就被淘汰了,后蜀派出的军队也失败了,后主劳兵伤了钱,没有统治土地。几年后,毫昭裔老了,以太子太师致仕。

轶事典故

兴办教育

吴昭裔从小家境贫寒,在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深有感触,决心发展教育事业。后来,在他知道祥进入蜀国后,他努力学习,同时建立了教育。当时,唐末大乱后,学校被遗弃了。吴昭裔自己出资建造宫殿,建造校舍。他命令人们按照雍都旧书《九经》刻在成都宫,并要求后主下令印制这本书,使曾经困难的教育再次繁荣起来。

[img]110757[/img]

刻书藏书

酷古文,擅长经术,极度沉迷于图书,致力于藏书。据王明清《挥杆》记载,无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初学记》等书,人脸难色。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叹了口气,“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少达,愿刻板印之,舒及天下学者。他发誓:“异日若贵,当版以镂之,以遗学者为基础。后来他仕蜀为相,遂践其言,工资有余后,感慨道:“今可酬宿愿。当时益州的墨板大多只是术数、字学、小书。他演奏刻板,按雍都旧本九经印行。命令张德钊书写,雕刻成都学宫,主持雕刻石经,又出私财,建学宫,立印舍,缕板印九经。广政十六年(953)完成后,遍销海内。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等人刻《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九经》、诸史等书。这些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史记》也印在显德中、《汉书》、《后汉书》诸史。他开创了私人雕刻书籍的开始,为中国的雕刻印刷做出了重要贡献。蜀版书籍在书籍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事后蜀两主,以远见卓识,勤谨慎谨慎著称。他死后,他的子孙也因为他刻的书版而加官晋爵。家里藏书很多,史载他“性爱藏书,酷古文,精经术”。有《尔雅音略》。卒后,子不守素将藏书和刻板印象献给了北宋朝廷。


吴昭裔:后蜀谋臣,也是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吴昭裔:后蜀谋臣,也是当时著名的刻书家

,,,,,

  • 奇葩后唐李存旭:安静地做一个文艺青年多好啊
  • 如果后唐的开国君主李(这个词的序言)生活在现代,而不是五代十国的乱世,那么他一定会成为无数年轻女性争夺的对象。他发的每...

  • 后唐庄宗李存旭简介 死于兵变后,唐开国皇帝
  • 庄宗,名李(公元885-926年),小名亚子。李克用了他的长子。李克因病去世。他攻入晋王位,成立后成为唐朝皇帝。他在位四年,在...

  • 解密:狡黠的小人物孟知祥是怎样建立后蜀的?
  •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从朱温建立的后梁开始,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短命王朝次第登场,是为五代;...

  • 明明可以当副统帅,却堕落为叛徒:最后死于非命
  • 在战争纷飞的五代十国中,李克宁可能不是唯一一个猜测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人。但原本前途光明的沙陀强人李克宁,如果认真做下...

  • 千古奇闻:历史上哪位皇帝为图皇后不认亲父?
  • 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奇怪的事实。有些人甚至不认出他们的父亲是为了谋皇后的宝座。你觉得这是千古奇闻吗?这件事发生在李为晋...

  • 后唐重臣盖寓:擅长劝李克用 能臣干吏李存旭
  •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盖寓跟随李克用入关讨伐王行瑜,被授予太保、开国侯,封邑1000户,领导容管观察经略使。唐光化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