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盛庸是靖难之战期间杰出的明军将领。他在东昌战役中击败了燕军,杀死了著名的燕军将军张宇,这使得形势大大改善了明军。既然盛庸能打得这么好,为什么他投降朱迪后不仅没有被重用,还被逼死?
一、参与伐燕
盛庸早年参军,兢兢业业,不断晋升,一直在指挥。建文第一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出兵反抗,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被侄子建文帝伤害。盛庸担任将军,随将军耿炳文伐燕。
由于耿炳文善于守卫和攻击,多次输给燕军,建文帝将他撤职,并派李景隆继续攻击燕。建文两年(1400年),将军李景隆在白沟河战役中惨败,不得不南逃德州。当燕军追赶德州时,李景隆不得不再次逃往济南。
盛庸对李景龙的无能感到不满,不想再和他一起逃跑,于是他和山东铁炫一起守卫济南。然后济南在两人的防守下固如金汤,让朱迪围攻三月,无法破城。然后朱迪被明军威胁要撤军。盛庸和铁炫趁机发动夜袭,击败燕军,赢得收复德州的胜利。
二、东昌破敌
庸引兵屯东昌受邀,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数不胜数。燕将朱能帅骑来救,王乘间突围。燕军对火器伤害很大,将军张宇死于战斗。王独以百骑殿退到馆陶。(明史盛庸传)
[img]108100[/img]
听说济南大捷,建文帝立即将盛庸封为历城侯和平燕将军,要求他接替李景龙伐燕。他还任命陈晖和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和徐震为左右将军,要求他们协助盛庸总兵。随后,盛庸驻扎在德州,安陆侯吴杰守卫定州,督促徐凯屯沧州互相争斗。
不久,朱迪带领军队袭击沧州,活捉徐凯,然后乘胜攻击德州,南下济宁。盛庸不得不带领军队南下,决定在东昌与燕军作战。随后,盛庸在东昌城外排队,朱迪带领军队直奔明军左翼,但未能击败明军。朱迪转向明军中军,试图俘虏盛庸。结果,盛庸早就预料到了朱迪的计划,故意列出阵型,让燕军深入,然后被包围。
燕将朱能和张玉看到朱迪被包围,迅速带兵冲进明军营救,朱迪逃走了。但盛庸早就在阵容中准备了大量的火器和弩,打了燕军,杀死了著名的将军张玉。朱迪北撤,盛庸命令吴杰阻止燕军北归。结果,吴杰作战无效,朱迪回到了北平。东昌之战是明朝军队攻击燕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因此,盛庸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将军。
三、夹河惨败
建文三年(1401年),朱迪为雪东昌感到羞耻,再次带领军队南下。盛庸进入夹河,阻止燕军。朱迪故意去明军阵前查看虚实,因为建文帝不想背上杀叔叔的名字。盛庸不得不派1000名骑兵追赶,但他击退了燕军。然后盛庸列阵前进,朱迪派步兵攻击,然后骑兵冲击明军。盛庸指挥部下死战,杀死了燕将谭渊。
朱迪看到明军第一次突击失败,再次与朱能、张武带领精锐骑兵突击明军。这场战斗非常激烈。虽然朱迪和朱能在明军阵容中相遇,但他们仍然未能击败明军。第二天,明燕两军继续战斗,取得了胜利。但随后阵中刮起了大风,让明军士兵睁不开眼睛。燕军趁机发动攻击,击败了明军。
盛庸战败,不得不逃往德州。燕将李元趁机袭击沛县,烧毁明军粮草。从那以后,明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战斗力大大降低。夹河之战逆转了明军最终取得的进攻,被迫转向防守。
三、投降受害者
[img]108101[/img]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灵壁战役中击败了明军,从此明军再也无法与燕军抗衡。盛庸不得不带兵南下,在淮河沿线布防,希望防止燕军渡河。结果燕将丘福带兵到盛庸身后,打得明军措手不及,盛庸不得不输掉。随后燕军乘胜南下,直接前往扬州。盛庸便在六合和浦子口设防,试图阻止燕军渡江。但明将都督陈萱临阵倒戈,导致盛庸战败,燕军渡过长江。
盛庸见京师危急,再次带水师攻击燕军,但仍失败。然后朱迪征服了京师,自力更生成为皇帝。盛庸看到大势已去,不得不投降朱迪。朱迪命令盛庸驻扎在淮安,安抚人民。然而,朱迪仍然为东昌之战的惨败和对张宇死的热爱感到难过。自然,他不能放过盛庸。
没有什么,千户王钦批评庸罪,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抱怨不同。庸自杀。(明史盛庸传)
盛庸在永乐的第一年(1403年)退休了。随后,成千上万的王秦写信揭露了盛庸的罪行,深深地符合朱迪的意愿,并立即被提升为指挥同知。然后都御史陈英弹劾盛庸不满和叛逆。盛庸知道朱迪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自杀了。
盛庸是谁?靖难之战后他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