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158-241年)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管宁与华欣、冰原并称“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冰原、王烈等人避辽。在当地,人们很乐意接受他的教导,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讲解《诗经》、《书经》、祭祀、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育工作。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才回国。从那以后,曹魏几代皇帝多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二年(公元241年),管宁去世,八十四年。有《姓氏论》。
人物生平
游学他乡
关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16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的中表兄弟们同情他的孤独和贫穷,并给了他治疗丧葬的费用。关宁拒绝接受,并根据自己的经济资源为父亲送死。关宁成年后身高八英尺,胡子和眉毛都很漂亮。他和平原人华欣、同县人冰原交朋友,都去其他县学习,尊重著名的亲善名人陈石。
[img]108054[/img]
避乱辽东
汉末天下大乱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执行政令,于是与冰原、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谈世事,之后,管宁立刻住在山谷里。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县的南部,而管宁住在县的北部,说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人们逐渐跟随他,村庄在一月之间形成。管宁开始解释《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育工作,人们都很乐意接受管宁的教导,所以管宁很受人们的欢迎。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令,未向管宁宣布。在中原地区稍有稳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心,就像要在辽东死一样。当时,公孙康以朝廷将军太守为名,但他确实有称王之心。他想谦虚地以礼授予管宁的官职,让他帮助自己,但最后他不敢告诉他他是如此的敬畏。
屡辞辟命
黄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命令公卿大臣推荐独立隐士,司徒华欣推荐管宁,曹丕专门用安车征召。当时,公孙康去世了,因为他的儿子还小,他的弟弟孙恭思念。然而,公孙恭因病失去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无法治愈。公孙康的儿子孙渊聪明才智。关宁担心灾难会发生,于是带着家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送他的服装和器皿。自从管宁东渡以来,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都收集了他的资助礼物。西渡时,全部封好退还给公孙氏。管宁在辽东已有30多年的历史。后来,公孙渊真的攻占了公孙恭的位置。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被司马懿攻灭。正如管宁所想,辽东人死亡数万人。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医生,管宁坚持辞让不接受。
[img]108055[/img]
黄初七年(226年)5月,曹丕去世,明帝曹睿即位。12月,他被任命为华欣太尉。华欣请求辞职,愿意将太尉的职务让给管宁。曹睿不同意。但还是下令召集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推荐管宁。
曹睿给青州刺史下了一条诏书,说:“管宁坚守道德道德,潜入海角,先后颁布诏书。他没有违反抵抗命令就职,留在他的居住地,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道德,却失去了考父增益恭敬的意义,让我虚心等待已有多年了,这怎么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我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随着日月的流逝,时间即将过去,洁身自好,你会怎么做?孔子说:‘我不是这个人的党徒会是谁?“我命令青州不要开车,君成:奉诏礼仪送管宁到京都,为他提供安车、随从、床垫、厨师食品,并在上路前演奏。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img]108056[/img]
高节始终
从黄初(220-226年)到青龙(233-237年),征召管宁的命令层出不穷,八月经常给牛酒。曹睿又下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守节自高还是老病萎顿?程喜报道说:“管宁有一个叫管贡的民族,现在是州官,和管宁是邻居,臣经常让他听新闻。管贡说:“管宁经常戴黑帽子,穿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夹出入室内外庭,不需要支持就可以用手杖走路。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有自己的大力支持,换衣服,穿着粗棉巾,穿着辽东过去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应,跪拜。关宁小时候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子,经常特意加酒杯,泪流满面。此外,他的房子离游泳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在水里洗手洗脚,在花园里散步。“臣下猜测管宁前后拒绝谦让的意思,只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长大在隐居潜逸中,年纪大了,智力下降了,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让步。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必须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来展现自己的高尚。“自从辽东避难以及后来回到中原以来,管宁经常坐在一张木制的沙发上,坐了50多年,膝盖弯曲,膝盖顶起床上用品,床上用品和膝盖接触的地方磨损。
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陈矫去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第二年,曹睿问侍中谁可以当司徒,卢煜推荐管宁,但曹睿不需要。
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勇、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推荐关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丝加玺”的礼仪聘请他,恰逢关宁去世,享年84岁。
关宁:汉末三国时期的隐士,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