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158-241年)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管宁与华欣、冰原并称“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冰原、王烈等人避辽。在当地,人们很乐意接受他的教导,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讲解《诗经》、《书经》、祭祀、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育工作。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才回国。从那以后,曹魏几代皇帝多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二年(公元241年),管宁去世,八十四年。有《姓氏论》。
历史评价
陈群:伏见征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正。
曹睿: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六艺,清虚足以古,廉洁可以当世。
程喜:臣宁前后辞让,独自生长潜逃,栖艾智衰,以栖迟,每执谦退。这宁志行所欲全,不为守高。
[img]108052[/img]
桓范:①偷东莞管宁,束修行,很少有人命名亚故太尉华欣,被乱浮海,远客辽东。在混浊中,在干净的节日里,坚持足够粗俗,微风足够矫揉造作,吃饭喝酒,太漂亮;漏房遮衣,超过原宪。②凿坯而处,养德显仁。尧舜在上,许由在下。箕山之志,于是复出。严平郑真,不足论比。清声远播,顽鄙仰仰。
陶丘一、孟观、孙勇、王基:伏见太中医生关宁,应二仪中和,总九德之纯意,含章素质,冰洁渊清,玄虚丹泊,与道逍遥;娱乐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调查其奥运会,陶古今在心中,包裹道德机遇。
陈寿:管宁渊雅高贵,确实不拔;宁以衰乱的时候,世多妄变氏族,违背圣人制,不礼命姓,所以《姓氏论》以原来的世系为基础,文多不载。每一位居住的姻亲,知旧,邻里有穷人,家储虽不盈担石,必分扶救。与人子言,教以孝;与人弟言,训以友;言及人臣,教以忠。貌非恭,言非顺,观其行,妙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哀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
《傅子》:管宁是齐相管仲之后。辽东因山为庐,凿户为室,讲诗、《书》,陈祖豆,饰威仪,明礼让。因此,公孙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皇甫宁静:宁凡生命十至,舆服四赐,常坐在木榻上,五十五年不吃簸箕。当你穿在床上时,你经常穿布裙和毛皮。你是祠堂的祖先,穿着旧布和一条絮状毛巾。辽东郡国,图形在府殿,号称圣人。
伏涛: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自一人在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苏轼:关幼安怀宝逃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斗警。既不能得而用,也不能得而杀!所谓贤于文若,文举远去。
苏辙:幼安少而乱,渡海居辽东,37年归来。归于田庐,不应该朝命。80岁有四个,但没有人,他的功业也没有加给别人。你为什么要独处?取其明知时,审在自己的云里。
[img]108053[/img]
轶事典故
割席分坐
关宁和华欣在菜园里挖地种菜。他们看到地上有一小块金子。关宁忽略了它,举起锄头去除它。就像锄头一样,华欣捡起金子扔了出去。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个座位上学习。一些达官贵人坐公共汽车经过门口。关宁还在读书,但华欣放下书跑了出去。关宁切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不违本心
一开始,管宁的妻子先死了,他的亲密朋友建议他再婚。管宁说:“每次我读曾子和王军的话,我都经常在心里表示赞扬。我在哪里能遇到这样的事情,违背我的初衷?”
后人对管宁的评价如何?与他有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