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 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来看看吧。
“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我们可能不太熟悉岑参这个名字,但这首诗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是剧中程参的历史原型。岑参早年孤独贫困,从兄弟那里学习,参观历史书籍;天宝三年(744年),第一次带领曹参军,最后两次参军边塞。他的先任安西节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来在天宝末年担任安西北庭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他曾担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56岁左右。在文学创作方面,被誉为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img]105003[/img]
历史上岑参确实像姚汝能劝他的那样,去了西域,两次出塞。天宝八年(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一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军马上开拓未来。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切,但仍未实现心中报复。没有天赋的岑参一直失败。当安史之乱爆发时,高仙芝和冯常清回到长安抵抗叛军。然而,由于唐玄宗急于平叛,高仙芝和冯常清认为他们应该坚守潼关。在宦官的挑衅下,他们最终被玄宗下令杀害,岑参与其中。
公元766年,岑参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衔。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是四品,但这不是一件好工作。当时,四川士兵混乱,到处都是灯塔。在这种情况下,岑参被提升为嘉州刺史。官位得到了改善,但他的心情却很复杂。如果他想上任,他不能穿越战争。岑参终于随行赴任,直到朝廷派兵平叛。情况相对平静后,岑参终于在嘉州上任。然而,当时四川局势混乱,当地官员擅权自立。他们都像土皇帝一样,拒绝接受中央政府的控制。这是君主和大臣之间的竞争,争夺权力,互相残杀。岑参虽然被任命为嘉州刺史,但也无法控制当地情况,基本无所作为。
[img]105004[/img]
岑参在嘉州任职前后不到三年,名为朝廷赐予的刺史实际上就像一个空架子的木人。岑参觉得有一天他会被砍掉,所以罢工者想回到长安,但在路上被阻止了。来上任的时候,皇家帮忙开道,现在回去买路钱都不知道给谁。蜀道难行,岑参忍不住希望自己能长房仙术,缩千里为近,可以一步步走到家乡,或者像琴高乘鱼,驰空仙飞,交睫间回家啊。现实情况是岑参留在异地,只能折返成都等待机会。但是岑参没有时间了。770年,岑参在成都旅舍去世。他最后的时间在朝廷和地方势力的较量中被抹去,在进退两难的犹豫中被浪费。
行千里路,写万卷诗,脚步不止,笔耕不断。为了心中的抱负和理想,他一生都在漂浮,就像一个用脚和纸笔测量世界的旅游博主。但值得一提的是,岑参大半辈子都在“平沙茫茫黄如天”的大西北行迹,但@ 但在“锦城丝管日复一日”的成都,划上了人生的句号。一生颠沛流离,却终于客死别乡,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始终不能重用,真让人感叹不已。岑参的一生,也许是失败了:实现不了的梦想,回不了家,到死也没能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但几千年来,岁月的变迁证明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精神,代表了一种追求——坚定不移,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篇章!
岑参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样的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