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嫁给多尔根是清宫最著名的谜团之一。孝庄太后是否嫁给多尔根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有一些证据表明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根。首先,南明官员兼诗人张黄岩写的组诗《建夷宫词》中有几句话:“上寿杯是婚姻的尊重,慈宁宫腐烂;春宫昨天进了一个新的婚礼笔记,并向太后结婚致敬。第二,历史学家蒋良琪在《东华录》中记载,顺治皇帝下令列出多尔根的罪行指责他自称“皇父摄政王”,并表示多尔根“再次接近皇宫内院”。这里到宫内院,是指他去孝庄太后那里。第三,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本《多尔根摄政日记》,是一本名叫刘文兴的藏书,上面写着“顺治时期太后嫁给了皇父摄政王”。第四,孝庄太后去世时,告诉康熙她不想埋在皇太极昭陵。等等。
[img]103524[/img]
(孝庄太后剧照)
然而,根据上述记载,孝庄嫁给多尔根显然并不严谨。为什么不严格呢?让我们先分析一下上述四种说法。
第一,关于张煌言的诗。当张煌言写这首诗时,他在南明。对当时的他来说,言论是很自由的。然而,他并没有直接说,他写的是清宫。《建夷宫词》中的“夷”是对少数民族的蔑视,但不一定指清朝。此外,如果他想写作,自然会大张旗鼓地写作,不需要掩饰。而且这样写对反清复明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为什么要遮掩?在我看来,张煌言这样写,其实大多是他根据多尔根自称“皇父摄政王”,产生的自由联想,以及有意的讽刺。
第二,《东华录》中的记载。《东华录》是历史学家蒋良琪对《清史稿》的补充记载,具有类似“长编”的性质。这里的记载可以证明,孝庄没有嫁给多尔根。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结婚了,多尔根自称“皇父摄政王”是合理的。顺治能指责什么?此外,顺治认为,多尔根“再次亲到宫内院”是不合适的。如果你结婚了,为什么多尔根不能去皇宫内院?
第三,关于中华民国的藏书《多尔根摄政日记》。这种民间藏书本身是不可靠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通过好奇心来赚取稿费。事实上,当时这本书的许多内容都发表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上,赚取了很多稿费。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给刘文兴带来稿费收入。此外,这个人从哪里得到这本藏书?
第四,关于孝庄未葬昭陵。孝庄没有埋昭陵,民间传说是她告诉康熙,她不想和皇太极合葬。即使她确实对康熙说过这句话,也可以解释。第一,已经有皇后陪皇太极合葬了,孝庄不想挤。二是皇太极生前不宠孝庄,孝庄不愿跟随他,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孝庄经历了顺治和康熙,已经有了绝对的权威。她不想在地下过低三下四的生活。第四,皇太极当时埋在关外昭陵,孝庄已经在关内生活了这么久,她不想死后还去关外过那种苦日子。@ 这并不能解释为她无脸去见皇太极。
[img]103525[/img]
事实上,除上述四个原因外,孝庄不可能嫁给多尔根,还有许多更充分的原因。
第一,婚姻和暧昧是两个概念。
多尔根和小庄有暧昧关系吗?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毕竟当时顺治只是个孩子。多尔根在摄政时与小庄接触较多。也有可能两个人有暧昧关系。
顺治皇帝上台才两个月,掘墓毁尸,说明他注意到了一些风向,心里很不满意。同时,可能会有人讨论。当然,顺治不希望别人谈论这些。他想避嫌,所以他在指责多尔根的诏书中说,他不是父亲,而是自称“父亲摄政王”。你不应该随便进出后宫,但你可以自由来去。顺治这样做是为了“洗白”。
此外,如果孝庄嫁给多尔根,古代没有民政局,不需要婚姻登记,但必须举行仪式。婚礼非常复杂,更不用说太后和摄政王了,这并不意味着结婚就结婚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孝庄和多尔根已经举行了仪式。显然,婚姻肯定是无效的。
其次,多尔根自称“皇父摄政王”,并不意味着孝庄嫁给了他。
首先自称“皇叔父摄政王”,然后自称“皇父摄政王”。为什么多尔根要这样做?这并不意味着孝庄嫁给了他,而是为他将来取代顺治,自己当皇帝做准备。在自称“皇父摄政王”的同时,他也取消了凡事向顺治请示的做法。为顺治奏事,也不用再跪下了。他甚至把玉玺从顺治拿过来,想盖章就盖章,根本不用担心什么。
我们可以完全想象顺治会用“父亲”的名字取代顺治,成为自己的皇帝。不幸的是,他在狩猎时死于马,否则,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
[img]103526[/img]
(孝庄与多尔根)
第三,孝庄永远不会嫁给多尔根。
为什么孝庄永远不会嫁给多尔根?也许,当多尔根第一次成为摄政王时,她和多尔根可能会有一些模棱两可。同时,孝庄也有可能帮助顺治长大,取悦多尔根。
然而,后来,当他发现多尔根严重影响了顺治皇权,并想取代顺治时。一个女人怎么能面对一个想要夺取儿子权力的男人呢?多尔根自称是“父亲摄政王”,正是在她死前不久。当时,我相信小庄不仅不可能嫁给多尔根,她甚至和多尔根模棱两可,肯定不会有。
因此,孝庄下嫁多尔根一事,显然是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
(参考资料:《清史稿》《东华录》《多尔根摄政日记》等。)
历史上孝庄真的嫁给多尔根了吗? 历史上有证据证明历史上有证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