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父司马敏为孙,起家骑都尉。晋武帝时,曾任秘书郎、秘书丞、通直散骑侍郎等职。光熙元年(306年),去世,享年60多岁。曾作过《九州春秋》《续汉书》80卷、《庄子笔记》21卷、《兵记》20卷、文集4卷。都丢了。今天只有《献山涛》《杂诗》等。其中《续汉书》八志并入叶凡的《后汉书》。
人物生平
司马彪是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继承给晋宣帝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敏。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但他又轻又好色。他经常被司马睦指责。因此,他不应该成为继承人。虽然他名义上是继承人,但实际上他废除了继承权。因此,司马彪致力于学习,能够博览群书,完成书立所说的重大事件。
[img]100593[/img]
起初,拜官骑都尉。泰始年间,他担任秘书郎,后来改为程史。注释庄子,写《九州春秋》。司马彪认为,“先王设立史官,描述时事,阐明善恶劝说诱导,统一摄影教育世界的要领。因此,《春秋》杂乱无章,孔子整理出来;《关绥》不完整,师智修复。哲学家喜欢麻烦吗?这只是最后的手段。
东汉中兴终于建安,忠臣义士功德明显。当时缺乏优秀的历史官员,描述繁琐杂乱。虽然乔周已经被删除和修改,但它仍然不完美。自汉安帝和顺帝以来,有许多不完整的遗漏。因此,司马彪研究了100本历史书籍。根据世俗传闻,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共有200年。十二代朝代前后贯通,广泛汇集了许多历史事物,包括80篇作纪、志向和传记,并被命名为《续汉书》。泰始初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到南郊举行祭祀仪式,司马彪上书约定。后拜官散骑侍郎。司马彪在晋惠帝末年(306年)去世,时年60多岁。
起初,乔周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描述了秦朝和周朝以前的事情,有时会收录世俗传说和100个家庭的话语,而不是基于正统的经典历史。因此,25篇《古代历史考试》都是基于旧经典来纠正司马迁的错误。司马彪认为乔周不够完美,在《古代历史考试》中列出了122件历史事件。他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在世界上流行。
司马彪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时无良史,描述复杂,于是“讨论众书,点缀其所闻,始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200,录世12,总而言之,旁贯百事,为纪,志,传凡80篇,号称“续汉书”。范烨的《后汉书》出版后,司马彪的《续汉书》逐渐被淘汰,只有八志补充了范书并保留了下来。《续汉书》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了东汉以来的地理状况,《百官志》记录了东汉的官制。它们为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上接《汉书》的《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
[img]100594[/img]
“舆服志”是新创志目,记载车战、服装制度,是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志在八志中的价值更为突出。遗憾的是,刑法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关系密切、《食货》、《沟洫》、《艺文》四志,《续汉书》都付诸阙如,影响了八志的整体成就。还有《庄子注》21卷,《兵记》20卷,文集4卷。均佚。如今,《赠山涛》、《杂诗》等仅存在于《文选》中。在司马彪之前,东汉官修的纪传体东汉史《东观汉记》;司马彪之后,华桥等人写了《汉后书》。南朝刘宋范烨,“乃广集学徒,穷读旧书,删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百篇。(《史通·古今正史》)范书可以集众家之长,所以后来居上。范烨以罪入狱,十志未成而死。
梁刘昭为范书作注,取《续汉书志》作注,分为30卷,以弥补范书的不足。叶凡的《后汉书》最早的刻本是陈充等人在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校勘的。“既然已经结束了,裴愈本就是杭州的镂板”(崇儒四之一)。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由刁等人续校的《后汉书》校定本(《淳化学校三史嘉佑学校七史》)。以上两个版本只有范烨写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续汉书》。11月,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仁宗即位,未改元),判国子监孙上疏。
司马彪:西晋宗室,历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盈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