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并参与了“绍熙内禅”的策划。叶适主张功利主义,反对空谈生活,批评朱学说,成为永嘉学派的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业学派,与当时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温州创业精神的发源地。《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学习记言等。
[img]100527[/img]
主要成就
学术思想
叶适在宋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祖望认为,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水心比止斋晚一点,他的学习始同终异。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而,水心天赋高,放言批评古人多于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都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还有卓然不人道的人,方角之见不能弃之。乾、淳诸老既死,学术之会,总是朱、陆二派,而水心」则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所以弟子大多流于辞章。这段话说明了水心学的几个方面。
一、水心之学在永嘉之学中的地位:宋代永嘉学派的重要人物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的永嘉九先生。永嘉学派实际上包括两个学系,一个是“二程”洛学,一个是张载关学。这就是全祖望所说:“世知永嘉诸子传洛学,不知其传关学。“周行在传洛学中尤为重要,“永嘉诸先生来自伊川,其学多无传,独先生仍有绪言”。在传洛学方面,南宋永嘉学者应提到郑伯雄、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等。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关系密切,尤其是与陈傅良关系密切。14岁时,叶适遇到了陈傅良,并从学校开始,从那时起,他已经旅行了40年。南宋永嘉之学始于“教人事上理会,循序渐进,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永嘉之学会了水心,才“一洗之”,这句话可以商榷,但也指出了叶适在永嘉学派中的地位。叶适提倡功利主义,但将功利主义与讲义理论相结合,反对空谈生活,强调学术统一,说:“读书不知道统一的线索,虽然有多无用”(《水心文集·给薛子长》)。尽管叶适批评理学家,但他并非不重视学统,尽管他的道统与程朱的道统观有所不同。叶适完成了薛季宣、陈傅良对永嘉学的构建。叶适写《学习纪言序目》时,已是晚年,批评历代儒家经籍和道统。
叶适的经制学重典章,重经济,重运用,倡导改革,讲道理。永康的事业学专注于事业,主张“义理学不必穷”。水心和这些不一样。
[img]100528[/img]
二、水心学风。“水心工于文,所以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意味着叶适和永嘉诸子的区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叶适在理论上缺乏深度。《四库全书总目》对《学习纪言》有评论,说这本书斥责汉人言《洪范》五行灾异之非,确实有所见,“足与其雄辩之才相副”;但指出叶适在论太极生两仪的讨论,是“文浅义陋”。《四库全书总目》引用陈振孙的话,说《习学纪言》“其文刻硬工,义理不为纯明正大”。
至于叶适的门人,他们大多流于辞职,这是学风的影响。然而,《宋元学案》还说,水心门人也有差异:“水心门有生命学者、经制学者和文字学者。”还有王大受(拙斋)这样的学者,他们“想用事业看到自己的法庭”。
三、水心学的影响。在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宋代文化又出现了高潮。一开始有朱学、吕祖谦的吕学、陆九渊的陆学。所谓朱学、吕学、陆学,鼎足而三。或者说朱学、吕学、张世的湖湘之学,是南宋的三大学派。而张世于淳熙七年(1180年),次年吕祖谦也去世。从此是朱陆两分天下,叶适的崛起,成了一大宗,然后与朱、陆鼎立而三。但水心学无法与朱、陆抗衡。南宋后期,朱学地位不断提高,朱、陆合流、相互出入,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朱指责陆学的弊端是偏颇的,而永康和永嘉的学习是不成学问的。党同伐异,这种学术上是不够的。应该说,水心之学是一个优秀的家庭,根植于六经,折衷于诸子,辩论学家说“易”和解决“中庸”、“大学”之非,以为“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去”。虽然许多判断表现出思想批判的光华仍然是本《六经》的基础。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没有功利,道义者就是无用的虚语”。倡导“通商惠工,以国力支持商家,流通货币”(“学习纪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组成,五行八卦是气的变化形式。提出“一物为两”、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一而不同”,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和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理解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进行实际调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的性理空谈,对曾子、子思、孟子等理学家最崇拜的人物进行了大胆的批评。认定十翼非孔子作品,指出理学家结合儒、佛、道思想提出“无极”、理论上的谬论,如“太极”。为哲学、史学、文学和政治做出贡献。
[img]100529[/img]
诗文创作
在诗歌创作中,叶适继承了韩愈的“务去陈言”、“词必自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都力求新颖脱俗,倡导原创精神,倡导“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模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文雄赡,才气奔逸,尤其是碑版简质厚重的作品而闻名于世。他对江西诗派的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不满,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重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徐照、徐暨、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好,曾出版过他们的诗集,并高度赞扬。比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他说“四个人的话工作极其努力,唐诗复行了”。他的诗“用工苦创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作品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重教兴学
叶适一生重教兴学,以培养人为己任。十几岁的时候,他一边读书一边讲课。中年时,在学习之间,他在政治上设立了熟悉的教徒。叶适辞职回国后,在台州、黄岩、温岭等地品尝了办学教学,培养了陈、吴子良、丁希亮等众多名人,对当时台州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他在台州路桥罗阳街叶适讲学处建玉英寺纪念。
军政举措
叶适合在“开西北伐”之前,也就是说,他尽最大努力阻止和了解利益。在战争中,特别是在控制江北的过程中,解和州的围攻,实施了江北守江的战略,取得了成效。他还在堡坞讨论并实施了屯田,这有利于巩固边防。
叶适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是什么?他还有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