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创东发学派
黄震是学宗朱,也是综合叶适的“功利主义学习”。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批评“心即天”和道具为二物观。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心之灵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但不能以心为天,批评理学家“人心”。、“即心即道”,认为心只是灵明,不能传,也不必传。提出“道不离器”、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性观点。提倡知先行后,创建“东发学派”。
[img]100503[/img]
直言内政弊病
咸淳四年(1268)七月,黄震在“历史博物馆检阅”任上,他以国事日非为忧,上了《戊辰轮对》二书。当时,黄震因目睹杜宗无视内忧外患而履危而安。因此,他在笔记中坦言,当时内政有四大弊端:“民日以穷,兵日以弱,财日以稀,士大夫日以无耻。“随后,还呈现了边防危急、外患堪忧的局面:“近者,重庆为西蜀一线之脉,既毁于火,光州金刚台为淮西襟要之口,又毁于火。此外,它(指蒙古军)造舟运粮,突然闻到诸法(统兵在外的军职人员)的探报,边情愈不可测。夫此三者,怎容并见!说到这里,黄震再次用重言提醒皇帝:“不幸的是,年谷果荒,饥民群扰,而外寇乘之,国将何为国,现在都有其兆!说到愤怒,他甚至露出了自己的脸:“(皇帝)练习(继位)五年来,没有任何变色的担忧,但只看到湖山歌舞已久,宫居服食之便安。然而,凡京、襄、淮、蜀的荒野,中原、河北的狐兔,可能不关心思考;除此之外,只看到仪卫法物的塞路,窗帘粉饰的夹路,而驱逐出巷子的哭声和荒野中的悲叹都不接受。“力劝皇帝“自畏当下之安,深为天下万世之忧”。
鉴于宫中修建内道场的荒谬举动,黄震在扎中利陈云迷佛道,主张住卖最后通牒,节省了祈祷祠堂的费用,节省了国有资产和财富。说服杜宗停止修建内道场。杜宗不仅没有意识到,而且勃然大怒,“批评黄震三个秩序,即出国”。黄震后,虽然连续三次降级,降级为广德郡判决,但敢于为国家和人民提出建议的声音遍布朝野。
[img]100504[/img]
平息盐民暴动
德佑元年(1275),3月,所谓盐民大暴动发生在余姚石堰场、慈溪鸣鹤场。此时,朝廷急调黄震提出浙东常平茶盐,处理乱局。经过黄震的多次深入调查,我们发现亭丁(盐民)逃跑或“相对盗窃”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官员剥夺了亭户,吞下了盐的资本。此外,春荒严重,亭户(盐户)衣食无忧,被鞭打,被迫多次交盐,于是冒着生命危险群起反抗。在如实向朝廷反映情况的同时,他还原了历年欠盐户的晒盐成本61.3万余贯、宽缓盐课,同时消除了盐场的弊端,最终平息了官逼民反“震惊千里”的大风暴。流散亭户纷纷回归,生聚之气终于逐渐出现。
个人着作
南宋王朝灭亡后,黄震隐居在泽山(今三北镇),名列“泽山行馆”,其室为“归来之庐”,专心整理自己的作品。他的哲学思想以朱为宗,形成了“东发学派”。他主张理性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标准”;释放“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斥道家高谈“人心”、玄虚的“道心”。其子黄梦干、黄叔雅、黄叔英、学人陈齐,都重视历史考辨,将“东发学派”思想传播到闽浙地区。黄震的《东发日钞》(又称《黄氏日钞》)是一部充满睿智哲理的读书笔记,是“东发学派”的代表作。还有《古今纪要》、《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南宋学者黄震留下了哪些作品?他还有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