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什么崇祯17岁轻易除掉他?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说:“下者巧言令色,奉承人主,窃取国柄,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齐、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之舟、明之刘瑾、魏忠贤,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就有忠臣和奸臣。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纵观明朝,太监干政,宦官乱朝现象尤为严重。魏忠贤是“领袖”,被称为切断明朝国运的罪魁祸首。
魏忠贤是天启时期的司礼秉笔太监。虽然他出生在太监身上,但他非常受欢迎。当时,魏忠贤权力雄厚,被称为“九千岁”。如果没有后来的崇祯皇帝,魏忠贤的名声将不远于此。那么,为什么17岁的崇祯皇帝能在登基之初就拔掉这样一个强大而深厚的人呢?
一、性格使然,能力不足
一个人的性格在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魏忠贤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性格有关。事实上,从魏忠贤的出身、经历和能力来看,他不如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奸臣。
他的上位更像是靠运气得来的,当时光宗皇帝无意朝政,魏忠贤的上位过程如此顺利。
此外,虽然魏忠贤有很多阴谋和诡计,但他没有狡猾。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它确实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例如,著名的英雄曹操和曹操并不缺乏狡猾和狡猾。他可以违背世界的强烈谴责,夺取东汉皇帝的地位。
相反,魏忠贤虽然占据了优势,但并没有为自己制定长远的计划。最后被崇祯皇帝反击。
[img]100318[/img]
此外,魏忠贤天生懦弱,这可以从魏忠贤多次面对崇祯皇帝的做法中看出。有一次,魏忠贤因弹劾他而被传到宫中,但面对别人的弹劾,魏忠贤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且胆小,倾向于打情感牌。由此可见,魏忠贤从心底里害怕皇帝和皇权,更不用说像曹操一样篡夺王位了。
性格决定了生活,是性格驱使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虽然魏忠贤有很大的权力,但他害怕皇权,并不真的想取代它。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以来,就对太监的权力进行了很多限制。
魏忠贤和他的党羽控制的军队很少,这是由明朝的祖先制度决定的。然而,祖先制度很难成为一个有心的人。魏忠贤能够控制政府。如果他真的想控制军事力量,那并非不可能。或者是制度造成的,或者是性格造成的。
@ 魏忠贤手中没有兵权是事实。即使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真的很强大,他怎么能夺位呢?清理起来没那么难。
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正如上面提到的,明朝的祖先制度注定要阻止太监拥有太多的权力。正是明朝的制度在崇祯皇帝轻松拔除魏忠贤方面发挥了最根本的作用。
[img]100319[/img]
明朝的制度始于明朝太祖朱元璋。当时,朱元璋改变了一切可以限制皇权的方面。其目的是防止过去朝代朝臣威胁皇权的权力。
朱元璋首先以胡卫庸案为借口,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分为六部分;明朝成祖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形成了形成内阁制度,皇帝可以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在军事方面,朱元璋还设立了五军都督府,与部分士兵管理兵权,使其相互约束。此外,他还建立了一个卫生中心制度。
这些做法大大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明朝的皇权专制几乎跃居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皇权的极度集中是崇祯皇帝手中最大的牌。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它都真正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使魏忠贤能暂时控制政府,他也无法改变皇权集中的政治制度。
“君要臣死,臣要死”这句话实际上非常适用于明朝。无论朝臣多么有威望或强大,他们仍然可以被拒绝。例如,明朝著名的首辅严松担任明朝的首辅十多年。他的党遍布世界各地,但嘉靖皇帝仍然用一句话废除了它。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皇权掌握在他们手中,皇权的威慑力是巨大的。明朝太监的权力只是靠皇权诞生的,是“君要臣死,臣要死”的完全延伸。皇帝给太监权力是为了统治,这意味着皇帝可以随时夺走这些权力。
因此,崇祯之所以能轻易对付老谋深算的魏忠贤,并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是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像魏忠贤这样权势强大的太监,在真正威胁皇权时,其悲惨的结局也不例外。
三、内部矛盾突出,官员倒戈
当然,皇权集中的政治制度确实是皇帝赢得魏忠贤的根源,但前提是崇祯皇帝真正控制了皇权。魏忠贤当政时,一个17岁的少年怎么能这么快牢牢控制皇权呢?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崇祯皇帝并没有依靠皇权制度的绝对威严来赢得魏忠贤。
因此,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忠贤的力量不是真正根深蒂固的,而是有益的。虽然魏忠贤有很多党羽,但他们并不忠诚。当这些人发现崇祯皇帝打算清算魏忠贤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远离了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收集了魏忠贤的罪行,并想报告他们。
魏忠贤最有效的助手——兵部尚书崔成秀被崇祯皇帝革职后,朝中的局势真的发生了变化。许多官员看到了局势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忠贤。
[img]100320[/img]
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弹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这是第一次有人公开弹劾魏忠贤。此外,崇祯皇帝更明显地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彻底打击魏忠贤之后,对魏阉党的十字军东征立即增加。有一段时间,魏忠贤从一个高权重的“九千岁”变成了一个奸臣,每个人都在十字军东征。
魏忠贤过去备受赞誉的时光不复存在,一夜之间成为朝野上下打击的对象。最后,崇祯皇帝对魏忠贤进行了“总清算”,魏忠贤的时代终于落后了。
小结
纵观一代权贵生活的起起落落,魏忠贤的最终结局——上吊自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魏忠贤的结局早已注定。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树大招风是不可避免的,威胁皇权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上有无数著名的权臣,但有多少人能以圆满的局面结束呢?很少。皇权是专制的,不允许有人威胁觊觎。即使没有意图,锋芒毕露,德不配位,也是原罪。只有隐藏自己的锋芒,做好自己的职责,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事实上,虽然魏忠贤是奸臣恶棍的代名词,但他的能力值得认可。在他掌管政府期间,明朝既没有国内叛乱,也没有外部敌人的进攻。下台后,明朝形势急剧下滑,内忧外患。由此可见,魏忠贤的能力仍然很好,为明朝保持了暂时的安全。
[img]100321[/img]
魏忠贤的个人命运不仅关系到他自己,也关系到影响明朝生死的党派之争。明朝的党争始于嘉靖朝,天启年间迎来了党争的巅峰。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爆发了与东林党的斗争,最终阉党获胜,东林党惨败。
到崇祯年间,随着魏忠贤的下台,东林党成功翻身。然而,东林党是明朝改革最重要的抵抗力,也阻止了明朝实力的发展。说党争和东林党是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并不过分。
参考资料:《李文忠公事略》
大家都知道魏忠贤势力巨大 崇祯是如何轻易摆脱魏忠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