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皇太极死后,为什么多尔根不称帝?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顺治七年(1650年),清朝中大权紧握的摄政王多尔根在打猎途中意外受伤,一个月后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在此期间,顺治皇帝从多尔根卧床受伤开始就不断派人问候,听到他去世的消息,他非常哀悼。为了表达他对多尔根的尊重,顺治皇帝穿上丧服,亲自带领朝廷大臣走了五英里,接回了多尔根的尸体。葬礼结束后,顺治皇帝反复思考,决定将多尔根封为“清朝”,并完全按照皇帝的规范对待他。
[img]100156[/img]
生前是臣子,死后却被追封为皇帝,这样的例子是罕见的。纵观多尔根的一生,他确实能承受这种待遇。即使顺治皇帝后来逆转了他的待遇,也很难掩饰他的光芒。直到乾隆43年(1778年),乾隆皇帝坚持推翻他曾祖父顺治皇帝的结论,公开恢复多尔根的声誉,并将他追求为“忠诚”,以表彰他对清朝的巨大贡献。
多尔根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从十七岁开始就和哥哥皇太极南战。与那些血气方刚的莽撞少年不同,多尔根打仗时,不仅“猛”,而且“稳”,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军对蒙古各部落发动突然袭击,使蒙古措手不及。在后金军的猛烈攻势下,蒙古各部纷纷下降,只有察哈尔部仍坚持抵抗。
[img]100157[/img]
皇太极看到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非常勇敢,决定把这块难啃的骨头交给多尔根。多尔根领命后毫不含糊,立即率领下属向林丹汗发动进攻,摆出一副硬碰硬的姿态。经过一场激战,多尔根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林丹汗,并获得了珍贵的传国玉玺。皇太极凭借这块玉玺,在天聪十年(1636年)登基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
就功行奖而言,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根被封为和硕瑞亲王,在六王中排名第三,可谓年少有为。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死亡,因为他生前没有立下皇太子,所以朝野上下都陷入了混乱。所有想当皇帝的人都在暗中吸引人心,那些手持军权的将军也开始站起来。看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渴望尝试皇位,硕托和阿达礼试图说服多尔根自立为皇帝。
,虽然多尔根和皇太极是兄弟,但他既有实力又有战功,风头一直高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但是,豪格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手里拿着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他的军事力量让多尔根相当害怕。此外,鳌拜、索尼、谭泰等八位大臣也在背后大力支持豪格。为了争夺皇权,多尔根和豪格丝毫没有让步。随着清朝高层大臣和众多皇族的卷入,朝廷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两人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沙场,一旦谈崩,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火灾。到了@ 有些大臣甚至带着武器进入宫殿,这意味着不言而喻,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不同意,他们就会开始战斗。看到局势发展到这一点,多尔根和豪格也暗暗抱怨。两人手中都有大量的军队,开战后只能两败俱伤。然而,双方势力剑拔弩张,多尔根和豪格骑虎难下。如果他们现在宣布退出,他们根本无法向下属解释。
最后,经过十多天的讨论,多尔根、豪格和大臣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即拥有皇太极的九个儿子福林(顺治皇帝)即位,然后让郑王济尔哈朗和多尔根照顾政治,同时帮助年轻的皇帝。这样,皇太极的王子不仅登基了,还保持了豪格和多尔根的相对平衡。其中,历史学界对于孝庄太后是否嫁给多尔根作为福临(顺治皇帝)即位有很大争议,我们暂时不在这里。
可以说,豪格和多尔根最终各让一步,确实避免了清朝的分裂。
[img]100158[/img]
当然,除了害怕引起内部动荡,孝庄太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这场权力竞争中让步,那就是多尔根没有自己的儿子。多尔根一生有成群的妻妾,有十个有明确记载的妻妾。然而,他只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峨,据说他的母亲是朝鲜宗室李世绪的女儿,但史无据。更糟糕的是,他在与明军的一场战斗中受了重伤,陷入了终身无法生育的问题。
史书提到这件事时,为了避讳,总是含糊不清,只说多尔根在这场战争中受了重伤。而他的掌上明珠,唯一的女儿,就是在这场战斗之前出生的。也许,在多尔根看来,自己最终是一个悲哀的事实。所以,即使自己拼尽全力摧毁豪格,夺得皇位,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反复权衡下,他决定退让一步,以确保清朝内部的团结。
当然,虽然多尔根没有自己的儿子,但养子还是有的,他爱新觉罗·多尔博,满清远支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豫通亲王多铎的第五个儿子。据史料记载,多尔根死后,被鞭尸后,顺治将东峨格格和多尔根继子下令交给信郡王多尼府看管。而这也是历史上唯一记载东峨格格的记载。之后,东峨格格就像消失在历史上一样,一点波澜都没有。
参考资料:
【《清史稿》、“满文老档”
皇太极死后,多尔贡势力如此之大 为什么多尔根没有成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