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龙-世界上第一个廉政官员,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余成龙是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从副榜贡生历任知县开始,因政绩突出不断被朝廷提拔。几十年来,他在知府、按察使、巡抚、总督等方面严守初心,一如既往地秉公办事,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过着节俭的生活,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一)治理罗城的名声
顺治18年,于成龙进入仕途,是罗城县第一个知县。罗城县是一个贫穷的县,民生萧条,县衙门也很简陋。县衙门没有门墙,院子里长满了杂草。三间办公室和三间生活用房都是草屋。桌子用土桌充当,用木板铺茅草当床。床边有一个土炉开火。
余成龙上任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变办公和生活条件,而是深入调查研究振兴农村经济。他不遗余力地走遍了全县的村庄,听取了人们的意见,完善了保甲制度,开始解决经常发生的战斗问题,鼓励人们做好生产工作。
每年春耕期间,他都要安排时间深入田野慰问,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有时,应农民的邀请,他们会在田野的树下和每个人一起吃饭,吃饭时像家人一样聊天。和他一起来的仆人,有的水土不服,生病而死,有的吃不下这种苦,偷偷溜走。于成龙成了“光杆指挥官”,不得不自己做饭洗衣服。
很多人觉得他当官的日子太苦了,就去县政府看望他。如果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我打算给他一些钱,说是他买盐米油的费用。他礼貌地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花费不多,我有朝廷支付的工资(也就是工资)。我心里有,你赶紧把钱拿回家用。
几年后,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来看望他。当他回到家乡时,他的父亲没有给他的儿子准备任何礼物。听到这个消息后,人们赶到县政府,要么赠送礼物,要么送钱,这样他的儿子就可以带回家乡了。于成龙感谢后说:离家乡有6000英里,携带不方便
,此外,遇到小偷是不安全的。既然你爱我,请尊重我的意见,把钱带回去。
[img]99873[/img]
康熙六年,于成龙调任,离开罗城时,送行的人挤满了路,很多人追了几百里之遥。
(二)严格自律,严格执法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就任福建省按察使,负责全省司法工作。为了避免路上有人邀请或赠送食物,他在船上买了几百斤萝卜吃。担任福建省按察使后不久被提拔为福建省布政使,负责全省财富。于成龙为了严于律己,警告下属,在大厅里写了一张挂着对联的照片。上联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财产来自国家,如果贪污挪用,没有人会为你受到惩罚。下联意味着:一丝半粒的食物,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如果不珍惜,你就是一个不分是非的人。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他一上任就宣布自己一如既往地不接受礼物。有些下属,比如大明县知县,是个老人。他们认为余成龙只是假装是一种姿势,所以他们按照以前的做法在中秋节送了一份厚厚的礼物。在当场拒绝后,于成龙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各州县发布了《禁止赠送礼物的号召》,通知大明县拒绝赠送礼物,并明确规定,今后遇到各种节日、红白喜事、经过衙门等,不得赠送礼物。严厉批评违者,情节严重的,报朝廷撤职。
(三)封疆大臣严守初心
在康熙20年的冬天,于成龙被提升为江南和江西的总督。当时,总督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承担一个省或几个省的政府和军事事务,他的权力非常突出。按照当时这个级别官员的惯例,上任和巡逻都有很大的排场。以前有仪仗队开路,后来有兵丁压阵,当地官绅在他走过的地方迎接他。然而,于成龙从来没有摆脱过威望,也没有打扰过人。
[img]99874[/img]
于成龙从直隶到江宁担任两江总督时,和小儿子一起雇了一辆驴车。在路上,他没有进入专门接待官员的驿站,而是去路边的餐馆和商店解决问题。上任之初,恰逢江南暴雨倾泻,灾情不断。他主动把自己的工资(工资)捐给孤老病残,但他自己吃粗蔬菜生活。有客人来拜访他,用粥招待他,告诉客人,不是我舍不得招待你,而是我想尽量攒点钱捐给灾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于成龙过着节俭的生活,老百姓给他起了个“于青菜”的外号,以示敬仰。余成龙喜欢喝茶。茶的价格太贵了。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院的槐树上摘几片叶子,然后泡着喝。一年多后,槐树的叶子几乎被照明了。他的儿子从家乡来看他。他没钱买当地的土特产让儿子带回去。当他看到厨房里有一只腌鸭时,他砍了一半让儿子带回去。
由于成龙的实践和勤俭节约的主导作用,奢华华丽的江南民俗风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为穿布衣、轻便的汽车和节俭的生活感到自豪。。。各地官员都知道于成龙擅长微服私访,自觉做好自己的工作。
文末补白: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上任死亡,江宁市停市聚哭,家家画像祭奠。葬礼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步行相送,哭声惊天动地。他的遗物只有一个破盒子,里面只有一件长袍和一双旧靴子。
康熙帝在历史上是如何称赞成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