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皇本人曾历显位,父亲曾任交州刺史,因此陶皇也非常熟悉当地情况。从263年到271年,东吴和西晋在交州爆发了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皇被任命为指挥官,成功将西晋的势力赶出交州。吴主孙浩随后任命陶皇为交州刺史。280年,吴主孙皓降晋,东吴灭亡,陶皇收到孙皓写的劝降信后派人到洛阳朝见,仍被任命为交州刺史。他去世后,交州“举州号哭,如丧亲”。
人物生平
出身仕吴
陶皇来自丹杨郡(现在是中国南京)。他的父亲陶基曾在东吴交州(包括越南北部在内的交州)担任刺史。他本人也曾担任显位。根据学者吕士朋的分析,陶皇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因为他的父亲曾在交州担任官员。
[img]98882[/img]
争夺交州
263年,当时的交趾太守孙深贪暴,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郡吏吕兴等杀孙,并派人到中国北方曹魏朝廷,要求接管交州。九真、日南二郡在交州也响应附和。当时适值魏灭蜀汉,乘机夺取三郡,派官员和军队南下交州。不久,265年,司马炎已代魏,建立西晋、交趾等三郡也成为晋朝的辖地。东吴君主孙皓锐意收复失地,于268年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又作修则)攻击交趾。晋军派援军从蜀国反击,大败吴军、刘军等。269年,孙皓再次出兵,陶皇“自表讨贼”,孙皓派于泛为监军,薛将军大都督为威南将军,陶皇为苍梧太守,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
陶皇在与晋军的战斗中,为吴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虞泛、薛、陶黄初到达时,作战失败,陶部队退保合浦,失去了两名将领。上级薛怪责怪陶皇,说他“自表讨贼,丧二帅,其责安在”,陶皇驳斥说“诸军不顺,所以败耳”,但薛皇仍感到愤怒,打算撤军。陶皇带领士卒数百夜袭击晋军将领董元,“获得其宝物,船载而归”,表示欣赏,任命他“领交州,为前部督”。随后,陶皇率兵经过海道,直达交趾郡,攻打董元部队。在攻城战中,陶皇看穿了董元的伏兵之计,“诸将将战,黄怀疑墙内有伏兵,列长戟在后面。兵才接,元伪退,黄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陶皇还通过贿赂遗产的方式,吸引了当地人的帮助,“以前收获的宝船上金物数千件,严贼帅梁奇,奇将万余人助黄”。此外,陶皇还采用离间计,让董元杀死自己的勇将解系,为吴军排除威胁。@ 陶皇和薛颖攻破晋军,克服交趾,俘虏晋廷所置守将,九真、日南二郡也降吴,孙皓委托陶皇为交州刺史。时在271年。
在孙皓时期,曾征求在广州起事的郭马,平定了武平、九德、新昌偏远地区的“夷象”,因此“开设三县,九真属国30多县”。孙皓计划调任陶皇为武昌总督,但在交州数千人的要求下,陶皇继续担任当地官员。
[img]98883[/img]
归降晋朝
280年,西晋南下攻吴,孙浩归降,吴至此灭亡。陶皇仍在交州,孙浩亲自写信,派陶皇之子陶融送信劝陶皇归顺。陶皇流了几天鼻涕,才派员到晋朝首都洛阳投降。晋武帝继续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并加封“万陵侯”、“冠军将军”。
西晋政府统一中国后,晋武帝计划削减各州县的兵力,因为东汉末年州郡势力过大,造成地方分离。作为交州刺史的陶皇不同意,所以他上了书力。陈不应该削州军队的原因是交州附近的林邑国“数攻百姓”。东吴时期,他曾“攻破郡县,杀害长官”,而交州则与广州相连。因此,有必要维护晋朝整个南方边境的安全。此外,交州的气候容易使人生病致死,“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再加上多年征讨,死亡减耗”,这本书大大降低了交州兵员的数量。陶皇提出“州兵不宜约损,以示单虚”,使林邑国等外敌认为有机可乘。晋武帝听其议,让交州保持原兵额。陶皇还提出了合浦采珠业的发展和整顿,晋廷也采纳了这些建议。
陶皇在交州当官,经历了东吴、西晋三朝,前后三十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他去世时,历史上被称为“举州号哭,如丧亲”。
陶皇:从东吴到西晋的官员和将领成功赶出了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