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925-996年2月22日) ),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为明叔),深州饶阳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门荫入仕,补任太庙斋郎、太子校书。后汉时期,进士及第,授秘书郎,累迁右拾遗,集贤殿修写。后周世宗时期,他担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成立后,担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知衡州。宋太宗担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消兵息民,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芳去世,时年72岁,获赠司徒,死后称为“文正”。
作为“白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赓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写了30多年的人生,参与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的编写,有50卷文集,现在已经没了。
[img]97743[/img]
个人作品
李芳的诗遵循中晚唐诗的余韵,以白居易的诗风为基础,追求浅近易晓,是“白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执政30多年,参与了宋代四大类书籍中的三部(《太平御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的编写。
李芳有五十卷文集 ,今天已经消失了。《全宋文》有两卷,《全宋诗》有一首诗。《全唐诗》有一首诗,《全唐诗外编》有两首诗,《全唐诗续集》有一首诗。
轶事典故
太平盛事
当李芳和宋太宗一起去北汉时,太宗曾驻扎在师常山。因为常山是李芳的故乡,太宗给了他羊和酒,并召集大臣们和李芳一起享受宴会。村民们和曾经见过他的人都参加了宴会。宴会持续了七天才结束,时代们为此感到骄傲。
到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芳,命他坐在身边,亲自为他倒酒送食。太宗看到北京师傅的繁华,指着前面的邻居小巷和政府衙门,命令近臣发展成通衢走廊,于是谈到:“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怀疑,浪费屈辱,陷害善良。当时,人们不谈论生活。即使他们想准备宴会,他们在哪里可以照顾他们?李芳说:“臣都经历过后晋、后汉的事,哪里能和圣朝同日而语?就像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造成的。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我不是繁华而快乐,而是人民安居乐业而快乐。于是对侍臣们说:“李芳奉事我,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来没有做过伤人伤物的事,应该这样享受,可以算是好君子啊。”
公正无偏
北宋灭南唐后,南唐士人归属朝廷的人大多与李芳交往。李芳一直对张吉很好,但对张吉很好。李芳被罢相时,张吉起草了诏书。他在诏书中刻骨攻击和诽谤李芳,但每年第一天和第十五天,张毅都必须拜访李芳。有人对张宇说:“李公素来对你不好,你为什么还多次拜访他?”“我任廷尉的时候,李公刚刚执政,没有任何要求,这就是我尊敬他的原因啊。”
[img]97744[/img]
李芳在中书省工作时,有人要求李芳选择自己。虽然李芳知道这个人是可取的,但他必须拒绝正确的颜色,然后才能被任命;如果这个人才不足,他必须以愉快的方式对待他。李芳的孩子问他为什么。李芳说:“任命一个有才华的人是皇帝的事;如果你接受他的请求,你应该卖掉你的个人恩惠,拒绝他,让他感激皇帝。假如不任用,既让他失望,又没有好话,这就是结怨的做法啊。”
宋太祖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除在外。卢多逊多次告诉太祖赵普的过错。太祖问李芳这件事。李芳回答说:“大臣的职责是起草圣旨。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大臣们能知道的。”
不疑故友
李芳一直和卢多逊交朋友,从不怀疑他。卢多逊多次诬告太宗李芳。有人告诉李芳,李芳不相信。当李芳为相时,李芳与太宗谈到卢多逊谋反案。太宗说:“卢多逊经常诽谤你一文不值。”李芳开始相信太宗越来越重视李芳。
思劳成疾
李芳主任已经执政30多年了。他因过度思考而患有心脏病。他每隔几年就会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后,他必须花一年时间才能康复。当他担任首相时,他越担心。
为叔辩冤
后晋的侍中李琏,是李琏的族叔。 ,时人称李松为东李家,李芳为西李家。后汉隐帝时,李松被冤杀。到达宋太宗时,李松的儿子李灿从苏州常熟县长的职务前往朝鲜调任。李芳代表他为李松辩护,并说:“周太祖给了他昭雪的官员,追回了他的房子,并录取了李灿为官。可是李亮年近五十岁,还任州县之职,臣曾与他同难,难道只有臣应该蒙圣明君主之恩吗?如果陛下能一视同仁地对衰落的人施恩,那么过去的委屈就会得到伸张,而继绝之恩将永远光耀史册。太宗下令李灿为佐郎任命,李灿后来官至右赞美医生。
[img]97745[/img]
三世同命
李芳致仕后,在陪同祭祀南郊时扑倒,因伤寒去世;当他的儿子李宗谔任玉清昭应宫副使时,他死于斋戒场所;李宗谔的儿子尚书右城李昭述在向景灵宫致敬时突然去世。祖孙三代都死于祭祀。
至道九老会
李芳的房子有园亭别墅的美,他曾经召集过许多朋友和亲戚在家里吃饭。李芳致仕后,他想模仿洛中九的旧事。当时,官部尚书宋琪79岁,右翼建议医生杨徽之75岁,营州刺史魏丕76岁,太常少卿(已致仕)李云80岁,水部郎中朱昂71岁,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79岁,王子中允(已致仕)张浩问85岁,吴地僧人赞宁78岁。
千叶牡丹
春华年间,李芳家牡丹花盛开,“一岁有千叶五苞”,格外繁华艳丽。于是李芳买了一个宴会,招待客人,享受鲜花。今年之后,第二年,长者和幼儿“五葬”。作家杨毅认为,这可能是对异常土地的验证。
与李芳有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李芳留下了哪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