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1567年9月2日至1624年12月3日)字在杭州,福建省福州市长乐人,出生于钱塘,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山水劳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他的诗清澈圆润,是当时闽派作家的代表。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入仕后,游览四川、陕西、两湖、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名山大川,至处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诗文。淳熙的《三山志》曾与徐火勃重刻。作品有《五杂》《太姥山志》。曾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任、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索民财,受到神宗的好评。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收藏家
谢赵颖沉迷于藏书,收藏宋人文集丰富,秘本较多,储存在“小草斋”中,藏书名在东南,与徐火勃、曹学泉称福建藏书“三家”。《小草斋书目》曾经有家藏的数目,现在还不清楚。笔记《五杂》、多记掌故风物。对宋版书籍的版本进行了独到的研究,称:“书贵宋版,不仅点画无误,而且笔刻精美,若法帖然。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行款疏密,任意不一,字势生动”。
[img]97729[/img]
家藏抄本很多,有宋杨大年《武夷新集》。、宋陈襄《古灵集》、《金瓶梅》、《沈下贤集》、《王黄州小畜集》、《竹友集》、《稼轩长短句》、《后村大全集》、《北磵集》、《论语意原》、《寓简》等,藏书印有“小草斋抄本”、“晋江谢氏收藏书”等。编辑有《晋安艺文志》、“滇略”等。
满清时期禁书五杂组
“英”又被称为“小组”。分为天二卷、地二卷、人四卷、物四卷、事四卷,共16卷。因为这本书是由五部分组成的,所以它被称为“五杂组”。《五杂组》大多记录了作者自己的阅读经历,并对国家和历史事务进行了研究。有李维珍的序言。万历四十四年潘英志如伟博物馆的刻本。
清乾隆年间,文字狱最繁荣时期,《五杂组》被列为禁书,全国被没收并“全毁”。主要原因是言语大胆触动了清朝统治者的痛苦:一是关于“夷夏”的讨论。谢肇颖学贯古今,头脑清醒,对历史和时局有独到见解。在明朝依然强大的时候,他看到了边疆最大的隐患——正在悄然发展起来的“蛮夷之族”女真。不仅如此,谢肇基早在万历年间就提出了制服夷狄的策略,即“以夷攻夷”离开他们,防止他们联合起来。
[img]97730[/img]
哲学观点
反对宋儒的天理说
宋儒认为“理就是天”,他认为恰恰相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在他看来,“理性”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存在于天后。因此,言理就是天,否认“天”在“理性”之前的客观真理是不正确的。“理者虚位,天者定体,天有毁,理无生灭”,不能混淆两者。举个例子,他说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怎么看,怎么听?看和听都不存在。@ 他评论说话天“不得专言理”。(见卷一《天》一)
简单唯物主义的天道观
谢赵广学博识,对天人感应、轮回报应、阴阳禄命采取否定态度。迷信的人通常认为,如果一个人被雷电击中,这意味着他做了坏事,受到了天堂的报应。他认为雷电击中了人,但雷电起伏不定,人们不幸相遇。凭借他敏锐的观察和仔细的分析,他推断“雷蛰伏似有定所”。这个非常科学的结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仔细观察发现,每年早春家门前的乌鳅树都会被雷电击中,所以得出雷电击中人是有规律的结论。因此,他质疑,“如果上帝有眼睛,雷电击中人是有意的,枯树动物也会被雷电击中。他们也做错了什么,所以他们被报应了吗?”
大胆批评传统的因果报应思想
他说,灾难的到来并不是上帝的意图。有些人在灾难中得到祝福,有些人在灾难中得到祝福,还有一些人也遇到灾难或好事,但结果是不同的。在此期间没有规则。如果有人坚持参加牵强会议,找出原因,那将是非常有趣和荒谬的。
谢肇颖在文学哲学方面有哪些观点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