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佐(963-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劝医生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的弟弟,天雄节使陈尧咨的弟弟。
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潮州通判。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历官参知政事。景佑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陈尧佐四年(1044年)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死后的头衔“文惠”。陈瑶佐在水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防止钱塘潮,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塞滑州黄河缺口,发明了“木龙杀水法”;汾水两岸筑堤种柳防洪。陈瑶佐也擅长书法,喜欢写特大隶书。因其书法点画肥重,被称为“堆墨书”。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img]96444[/img]
主要影响
水利
陈耀佐在水利方面的成就也是他父亲和兄弟中最大的。为了防止钱塘潮,他提出了“降薪实地法”。为了堵住滑州黄河的缺口,他发明了“木龙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1)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也就是黄河第三次迁徙的前33年,经过几千年的黄沙沉积和浊浪冲刷,黄河堤岌岌可危,尤其是在滑州(今河南滑县)。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于是上奏朝廷“议开滑州小河分水势,遣使视利益闻”,经过详细调查,“请规定从三迎杨村北治之。汶河在上游重新开放,以便泄臃塞。朝廷认可了他的建议。
(2)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陈尧佐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监督河务。他刚到任,就把治黄作为政务之重。他亲自巡逻堤防,调查水情,询问人民,研究制定治水方略。此时黄河堤岸由于水位过高,已“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先减少洪水冲击,才能筑堤。经过反复试验,陈瑶佐亲手绘图,“造木龙杀水”。木龙是一种防洪拦水工具,就像“木梳”一样。据《宋史·河渠·黄河》记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护岸”。他采用了用木龙减水的方法,然后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旧时治水,用柳枝、稻草、草扎成,用土石的防洪工具填充),修建河堤。这样,县县相连,筑成长堤。大堤起源于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蜿蜒长达千里。 据《宋史·河渠·黄河》记载:“(陈尧佐)又筑长堤,人称为“陈公堤”。这条堤坝在预防黄河溃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经州县人民“赖其利”。
[img]96445[/img]
(3)陈耀佐曾担任两浙转运副使。当时,由于钱塘江潮水猛烈,“篝石堤”被大水冲垮,政府急于招募民夫,次年再次被水冲垮。陈尧佐认为,按旧方式砌石堤是挡不住狂涛巨浪的。因此,经过反复试验,决定用“薪石土”夯实筑堤,不避危险,亲率水工勘察。也就是说,先砌石堤挡浪,再在石堤外筑“薪石土”堤,反复夯实,再将狂涛钳服。
(4)陈尧佐任河东路转运时,根据河东贫瘠土地、贫困人口和以石炭为生的情况,要求朝廷免税。泽州大广冶铁减税几十万。
(5)陈尧佐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时,汾水经常飙升,堤防欲溃,几乎成灾,人心骚动,难以聊天。陈瑶佐到任,即以治汾水为急,来勘堤防,询问土民,征求当地有治水专长的“老”建议。汾水之堤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方,转危为安,“民人称庆”。据《宋史》记载:“陈瑶佐为筑堤,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
政治
陈耀佐一生都是一名官员,敢于行动,不同的普通人。他是陕西的官员,告诉当地官方保吉岛的罪行,所以他被降为朝邑县的主要书籍。作为开封府的一名官员,他的“言行”被降为潮州的一般判决。潮州发生了鳄鱼食人,他下令逮捕,并在公共场合做饭。
了解寿州时,发生了大饥荒,陈瑶佐带头拿出工资米做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员和人民都献出了大米,救济了数万人。
[img]96446[/img]
当他得知永兴军时,他发现他的前任姜遵在京兆(今西安)修建了一座佛塔,以取悦刘太后,并摧毁了大量的“古碑杰充砖瓦”。陈耀佐上奏说:“唐代圣臣墓碑损失了78%。他的后代深深地刻着大字。他们想传下去几千年。一旦它们等同于碎石,那就太可惜了。那些没有被摧毁的人希望能完全保护县。”
诗文
陈耀佐从小就很好学。他的父亲教了所有的儿子经文。他的兄弟没有完成学业。陈耀佐偷听并背诵了它。他开始辍学到锦屏山,后师从种植到终南山。当他显贵时,他的阅读并没有中断。
陈尧佐初如仕途,曾写过一篇《海喻》,“人奇其志”。继文烹鳄之后,“大家都惊讶”。他的诗没有西昆诗派那么华丽。他多写山水花木,寓志谈史,懂得美。比如他游《国清寺》一诗说:“南越第一寺,偶来心真。但是我觉得桥下水了,人的红尘就流了。”
书法
陈尧佐工书法,善古隶八分,写一丈见方的字,笔力端正,年老不衰。 由于其书法点画肥重,被称为“堆墨书”。《绵水燕谈录》称“世界名山胜地,碑刻题榜,多公亲迹”。世界或效之,无法达到。
陈尧佐在水利、书法等方面的作为和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