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初以恩阴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宋仁宗召试于皇佑三年(1051年),赐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由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五年(1060年)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可诗,与苏舜钦同名,时号“苏梅”,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歌提倡写实,反对西昆体,努力平淡含蓄,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参与编写《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还有《宛陵集》、《毛诗小传》等。
[img]95920[/img]
主要成就
文学
梅尧臣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很高,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对后代的影响也很大。当时他和苏舜钦同名,被称为“苏梅”;与欧阳修同为北宋诗歌创新运动的推动者,又称“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欧阳修曾认为诗不如梅尧臣。在《梅圣余别集序》中,陆游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诗
诗歌理论
梅尧臣对唐末宋初雕刻句子、徒具空言的诗风极为不满,主张诗歌创作一定要“因事有激,因物兴通”(《回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送诗》)。在艺术上,梅尧臣强调诗歌要形象、含蓄、平淡,主张“目前形势难写的场景,言外含着无尽的意见”(欧阳修六一诗引)、“写诗无古今,只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而伏高》),自称“不读儿女书,不作风月诗”。只有先王法,好丑无疑”(《送滁州欧阳永叔》)。
[img]95921[/img]
诗歌创作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他的创作主张是一致的。在诗歌创作中,他反对西昆体的诗风,经常用简单朴素的诗歌表达自己的言行,反映社会现实。当时宋与辽、夏的摩擦、战争不断,他的《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诗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关注,对宋军失败的悲痛。其《田家》、《陶者》、《田家语》、《汝坟贫女》、《小村》、《送王介甫知昆陵》等诗,揭露了重重的兵役、税收给农民带来的灾难。他的诗,如《闻欧阳永叔降夷陵》、《闻尹师鲁降富水》、《猛虎行》等,要么表达愤怒,要么表达对范仲淹的支持。
梅瑶臣的诗歌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欧阳修谓“初喜为美,间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也刻以出奇巧,然气尽力,益老以劲”(《梅圣俞墓志铭》),张谓“圣俞诗长于叙事,雄健不足,雅淡有余”(《读梅圣俞诗》)。《鲁山山行》诗“好峰随处变,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哪里,云外一声鸡”,描绘秋山荒凉幽静的场景,宁静有致,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其余如“野福睡岸有闲意,老树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天,满城无柳梢黄”(考试毕登泉楼)、“春洲生芽,春岸飞杨花”(“范饶州坐中客语吃河豚鱼”)都是意大利新语工写的好句子,开宋诗以新颖工巧取胜。欧阳修称梅诗“如妖韶女,老有余态。刘克庄在《后村诗》中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龚晓说,他“去浮躁的习惯,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之道,卓然于众人未起之前”(《万陵先生集附录》),胡子《万溪渔隐丛话后集》说“圣余诗工平淡,自成一家”。
梅耀臣的诗也有奇特而巧妙的一面,如《黄河》和《梦登河汉》,它们雄伟壮丽,不同于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由于他的诗歌受到韩愈和孟郊的极大影响,他倾向于在艺术上进行过度的讨论和散文化。有时语言太粗糙,太枯燥,但缺陷并不隐藏。
[img]95922[/img]
文
梅尧臣也可以写,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欧阳修称“它是一篇文章,简古纯净,不求苟说于世”(《梅圣俞诗集序》)。
政治
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县令,直至景佑五年(1038年)离任,在建德县任职五年。
梅尧臣为人诚实,清高自持,颇能体会民间疾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他经常深入农村人民家进行私访,与农民、烧瓦匠和贫困妇女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亲自赶到山林火灾现场,实地考察洪水泛滥的溪流;他消除了劣势,亲自动手。当时,建德是山区的一个小县。县局外有一个破旧的竹篱,需要修复。因此,它成了向官员勒索的借口。梅来后果断地用土墙代替,在院子里种了一丛竹子。
为了纪念梅尧臣,当地人把县城所在地命名为“梅城”,一直延续到今天。任何当官的地方,大多数人都为他们建祠堂。元吴师道在《梅公亭》中称赞他“以仁、乐、温、谨”。
梅饶臣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行动和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