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升进奏院,然后兼侍读,提升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他公正廉明,善于推荐,有25卷《古灵集》传世。
[img]95776[/img]
人物评价
陈襄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元丰三年,64岁。他从小在村里拜老儒;18岁时,他进入福州市学习,与陈烈、周希孟和郑穆成为密友,被称为“海滨四先生”。
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曾任浦城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主簿,代表县长,深入研究,判决多起疑问。并建了300个学校,亲自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来调到台州仙居令,写了一篇文章《劝学》,劝年轻人上学。
皇佑三年(1051)入京担任秘书,省作郎,然后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知道如何种植水田。陈襄割田200亩作为示范田,教人们种植水稻。
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担任秘书丞。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蒙阳令。富毕为宰相时,强烈推荐陈襄。
嘉佑二年(1057),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佑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动员人民开渠引水,造福200英里土地。
[img]95777[/img]
治平元年(1064),改为开封府推官。后来是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拒绝就座,辽人反对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所以陈襄出使辽国。
西宁元年(1068),任尚书刑部郎中,修日常笔记,知诫院,管勾国子监事,改侍御历史,知杂事。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关于“青苗法”的危害,请罢免王安石和吕惠卿。神宗不服从,但重视陈襄文才,召试知制高。
陈翔说不出话来,拒绝参加考试。第二年,任知制高,进入直立学士学院。西宁四年后,陈翔了解了陈州(今河南淮阳),建造了范仲淹拟建的学校,并告诉了所有的学生“平庸”。第二年,搬到杭州。西宁七年(1074年),回到陈州,修建八字沟,消除城市水灾。
西宁九年(1076),陈襄被召入北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升进奏院,后兼侍读,提升司天监。
[img]95778[/img]
元丰二年(1079),和尚书都省事。陈襄伯乐推荐贤人,在盛宴期间受到神宗的信任。他推荐了33个人,包括重臣、司马光、韩伟、吕公正、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浩、张载、苏辙、郑侠。陈襄之能推荐贤人,做好伯乐,是因为他的个人修养和公心。他推荐的人,后来除了林希,都成了硕士大臣。
元丰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病卒于开封。宋廷追礼,死于“忠文”。葬于江苏省常州市宜兴县永定乡江山之原。
陈襄有25卷《古灵先生文集》和《易讲义》、《中庸讲义》传世。《宋史》有传。
陈襄:北宋官员、理学家,人公正廉洁,善于认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