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成《周元公集》)。周敦颐提出的理学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真诚、无欲、顺化等。,为后代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的重要内容。
[img]95748[/img]
人物生平
童年记忆
周敦颐出生于汝南周氏家族。宋真宗天溪元年(1017年)5月5日,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宝(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楼田村)。周敦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姐姐,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哥哥。兄弟姐妹关系很好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不到18岁的妹妹周季淳因病早逝。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因病去世。
月岩悟道
天圣七年(1029年),14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同下,带着简单的行李和许多书,带着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学习和思考。
千里投亲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经过两个多月的旅行,周敦颐和母亲投靠了他叔叔龙图阁的学士郑翔。因为他聪明仁孝,深受郑翔的喜爱和白莲的喜爱,郑翔在家门口西湖凤凰山脚下(今衡阳市第二中学)建亭种莲,周敦颐参经悟道。
景佑三年(1036年) ),根据官衔和惯例,郑翔可以得到朝廷的阴影,并允许一个孩子成为一名小官员。爱儿子的叔叔给了他这个机会。周敦颐成为朝廷将军监督的主簿。同年,周敦颐娶了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的女儿陆氏为妻。
景佑四年(1037年),郑翔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和叔叔一起搬到润州丹徒县(今镇江丹徒区)。不到一年,她的叔叔和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根据母亲的遗嘱将她埋在润州,并陪同她的叔叔郑翔。之后,周敦颐在润州鹤林寺丧葬,期间见到范仲淹。
[img]95749[/img]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官员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受到广泛好评。28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的仕途第一次晋升——晋升为南安军司令参军。
兴教办学
庆历六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县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周敦颐一来郴县,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县的学兴教学。二程的父亲大理寺大臣程毅在南安(今江西省大禹县南安镇)遇到了周敦颐。看到他“长得很好看”,他和他交谈,知道他“知道学习”。他和他交了朋友,然后把他的两个儿子程浩和程毅送到南安拜他为师。
桂阳任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在庆历六年(1046年)冬季升迁至郴州。
四年(1050年),皇佑被改为郴州桂阳令,继续兴教办学。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城,了解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当当当当当地人得知他是周敦颐,他可以在宁当官的时候辨别疑问时,他高兴地说:“他是一个可以辨别是非和平刑狱的人,我们找到了诉说的人。”(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佑元年(1056年),改王子中舍,签署合州判决书,共五年。一年后,他生下了长子周寿。不幸的是,他的儿子不到一岁,他的妻子陆死于疾病。
嘉佑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经过合州,与周敦颐交谈了三天,既投缘又深受周敦颐的崇高正大,豁达潇洒。就在第二年,他把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三年后,周涛生了一个孩子。
论道王安石
嘉佑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辞职回京,正好遇到回京报职的王安石。他们互相仰慕已久,在北京,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比自己大四岁的周敦颐充满敬意,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回味了很久,感慨了很久,忘记了睡觉和吃饭。在他们的聚会和谈话中,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启发。
[img]95750[/img]
庐山结缘
嘉佑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颐的朋友潘兴思,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站见到周敦颐,邀请他一起去庐山。
千古绝唱
嘉佑八年(1063年)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诗友参加聚会。因为兴起,大家都见面写诗。周敦颐一气呵成,只写了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后人著名的《爱莲说》。
执政为民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元年(1068年),宋神宗熙宁转虞部郎中,晋升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西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晋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第二年,领取一些刑事案件。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工作不到一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逻,足迹几乎遍布广东的山川。
归隐庐山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气,辞职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还把母亲的坟墓从润州搬到离他住处很近的地方。他正式把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莲溪”。定居在江西庐山莲溪书店。
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西宁死于庐山莲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
周敦颐:北宋文学家、哲学家,他一生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