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95737[/img]
后世评价
认为周敦颐的“太极”是“推一理二气五行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通书)这一评价虽然有朱解周、求之过深的地方,但多少总结了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一些特点。今后,在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中,道学家争论的理气关系、动静关系和理欲关系都能找到“具体而微”的线索。在宋后的哲学发展中,周敦颐的“发端”作用不容忽视。
胡宏《通书略序》:“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次万古之光,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
《宋儒学案》黄宗羲:“孔子后来,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微言之长。元公的崛起,二程嗣的崛起...如果我们解释心性意义的微妙性,数元公的黑暗也是如此。”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博士,嘉定十三年(1220年),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死于死亡)。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代仁宗延佑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祭孔庙。 明朝宗景泰七年(1456)封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400多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立五经博士以来,获得五经博士最长时间的家庭。
[img]95738[/img]
主要作品
《周元公集》
周子的学习以主静为宗。生命的精髓在于《太极图说》和《通书》。字章没有注意到,所以当时没有文集。《周元公集》是朱军家的藏本。
《太极图说》
《太极图》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解释 。全文249字。《太极图说》鉴定了《无极图》和《阿黎耶识图》,释门禅僧。太极图中的宇宙生成论和万物化生论与宗密《华严原人论》的理论结构模式非常相似。毛奇龄曾说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全是宗密之语。 这篇文章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本源,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作用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这篇文章突出了人的价值和作用,这篇文章主张:“只有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圣人的价值和作用尤为突出,认为“圣人定之为中正义,而主静,立人极”。这篇文章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也很多,朱熹《近思录》、《宋元学案》等黄宗羲等所有收入。
《通书》
《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经历。学易经,搞预测的也多,搞风水,看相算命的也多,但到底研究得怎么样?这些预言大师的境界、文化、气质都不一定高明。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他以自己的境界出入儒、释、道三教,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写了短短40章的经历。在这40章中,儒释道的基本精神融合在一起,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阅读经验凝聚在一起。
《爱莲说》
佛教中的莲花象征着“不染”、清净,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本体思考莲花的“不染”,莲花成为士大夫人格的象征。 周敦颐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这就是作者所做的区别。作为读者,我们同意作者的区别。接下来,作者告诉我们他想追求什么。现在,像陶渊明这样爱菊花的人太少了,越来越少了。像作者这样爱莲花的人可能更少,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人爱牡丹。也就是说,更多的人追求的是一种荣华富贵的生活。三种花分别隐喻了三种人生的价值追求。
作者周敦颐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价值追求,他想成为一个绅士。我们可以说,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正直正直,人格独立,令人钦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比较。与隐士相比,君子不回避世界,敢于承担责任,“知道自己做不到”。与追求财富的人相比,他不追求个人的荣耀和财富,而是“达则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周敦颐也应该是儒家。
[img]95739[/img]
人物轶事
命名五星堆
重阳节五年(1021年),周辅成与几位兄弟聊天,共度重阳。当时秋高气爽,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野里的禾根豆金黄。尤其是村前的五个土墩,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都在讨论要给这五个土墩起个名字,但是一时想不出什么名字最合适。这时,正在玩耍的小敦颐,看到大人沉思的样子,脱口而出,说这五个土墩就像五星星。东方叫木星,南方叫火星,西方叫金星,北方叫水星,中间叫土星,合在一起,干脆叫“五星堆”。听了这话,大人们都觉得小敦颐讲道理,于是正式将这五个土墩命名为“五星堆”,并将其作为楼田保的一幕。
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找根究底,不懂就永远不会放弃。他经常问衡州叔叔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比如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太阳起起落落,为什么月亮盈亏圆缺,为什么刮风下雨,地上的一切都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当然,周辅成无法清楚地回答许多问题。一方面受周辅成知识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而且周辅成也很喜欢周敦颐的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在不断增长,他的学习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了12、13岁,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经典,有的还能背得很好。同时,周敦颐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思路新颖,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父亲八岁时去世了。
月岩悟道
月岩位于都庞岭东麓,距周敦颐故居约7公里。岩洞周围有千崖,白石璀璨。这个巨大的洞穴,还有东西两个洞门。最神秘的是,在这个洞穴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场景的变化。假如你从东洞门进去,朝西洞门走去,往头上的洞口看,一开始只能看到一弯“残月”,形似蛾眉,如下弦月。再往前走,“月亮”像镰刀,像船,由缺而圆。在洞穴中央,当顶是一轮“明月”,变成了“望月”。继续前进,这一轮“明月”逐渐由圆而缺,最后是蛾眉一弯,成为“上弦月”。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方向造成的风景变化,月岩在人们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月岩的名气也不胫而走。据说周敦颐十四岁时,曾筑室于月岩,在那里读书,在那里悟出“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为后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头衔“元公”“元公”
宋宁宗赐周敦颐“元”,因此周敦颐又称“元公”;到宋理宗时,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是从祭祀孔子庙确定的。
周敦颐留下了哪些作品?与他有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