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是曹魏和西晋时期的重要大臣。他不仅帮助他的兄弟司马懿夺取曹魏的权力,还看着他的侄子司马炎篡夺魏建晋,但他在西晋时期一直认为曹魏是忠臣。那么,作为西晋的皇室,司马孚为什么要死于曹魏的忠臣呢?
一、依靠曹植
[img]95204[/img]
司马孚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他从小温柔谦虚,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和他的兄弟司马懿和其他八个人被称为“司马八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孚依然刻苦学习,宽和待人。曹操在汉末群雄中崛起,统一北方,其子曹植才华横溢,招贤纳士,司马孚前往依附曹植。司马孚曾多次劝诫曹植,但曹植并不听话。曹丕在储位争夺战中获胜,成为曹操的继承人。
二、入仕曹魏
建安二十五年(二十二十年),魏王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十分悲痛。司马孚对曹丕说:“先王死后,殿下要肩负起治理世界的重任,以江山社国为重。于是曹丕停止了哭泣。听说曹操去世,群臣们也很难过。司马孚大声说:“先王去世,天下震动,应该早点见到新君,让天下稳定,怎么能只哭呢?群臣于是向曹丕朝拜,恭贺他即位魏王。曹丕篡汉,自立为帝,建立曹魏。曹丕刚即位,下令选拔人才。曹丕的老部暗示主管官员先任命他们。听了这话,司马孚对曹丕说:“陛下刚刚到位,应该选择天下贤才。如果旧的任命不称职,他们获得官位有什么用?曹丕听了,于是任命司马孚为中书郎,给事常侍,让他推荐贤才。
孙权害怕刘备,向曹丕称臣。为了表示诚意,他愿意送儿子为质,归还魏将于禁。孙权的儿子和于禁没有入魏。曹丕怀疑孙权的诚意,问司马孚怎么想。司马孚回答说:“陛下刚到位,孙权称藩臣服。陛下应该慷慨对待孙权,不应该怀疑。孙权久据江东,不在乎于禁。于禁迟迟不来,应该是路上的拖延。不久于禁回到曹魏,孙权却没有派儿子入朝。曹丕怒不可遏,于是讨伐孙吴,魏吴从此决裂。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子曹睿即位,任命司马孚为度支书记,管理财务。司马孚看到诸葛亮反复伐魏,提前做好了准备。一方面,他选择了2万名精锐士兵作为抵御蜀汉的预备队;一方面,冀州人民迁往关中作为军屯,实行兵农合一。从那时起,关中地区就足以抵御蜀汉。
三、帮助兄侄
景初三年(239年),曹睿因病去世,子曹芳即位,曹爽辅政。曹爽主宰权力,任人唯亲,压制司马懿等重要老大臣,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十年前(249年),司马孚跟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变革,摧毁了曹爽集团,晋升为侍者。
嘉平五年(253年),东吴将领诸葛恪率军攻打魏,围攻合肥新城。曹魏权臣司马师于是派叔叔司马孚带领20万魏军抵抗。司马孚到达寿春,派无丘省救援合肥。众将想快速攻打吴军。司马孚说:“攻击要靠对方的力量成功,要狡猾,不能打。”魏军停留了一个多月,诸葛恪长期攻打合肥,不得不退役。
[img]95205[/img]
四、晋朝魏臣
虽然孚受到尊重和青睐,但他并不骄傲,他经常感到担忧。临终时,遗令说:“魏贞士河内温县有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始终如一。他应该用普通的棺材来制服它。”(晋书列传七)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尚对司马昭的专权不满,起兵讨伐司马昭,但势力较弱,被司马昭的下属成济杀害。曹魏的大臣们看到皇帝被杀,不知道司马昭的态度,不敢去哀悼。司马孚直接躺在曹尚的身边哭着说:“杀陛下是大臣的罪。”司马孚迫使侄子司马昭逮捕凶手,司马昭将成济处死并抵制罪行。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强迫魏帝曹壮禅让,建立西晋。司马孚很难过,拉着曹壮的手说:“臣到死的那一天,都是大魏的忠臣。司马炎将叔叔的祖父司马孚封为安平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军事。虽然司马孚接受了侄孙司马炎的奖励,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西晋朝的臣子,而是把自己当成了曹魏的忠臣。司马孚死于泰始八年(272年),临死前命人在墓碑上刻上他是魏臣。
一般来说,司马孚担任曹魏大臣多年,对曹魏有着深厚的归属感。但他也是司马家族的人,必须考虑司马家族的未来。当曹魏与司马家族发生强烈冲突时,他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既不想看到曹魏的灭亡,也不能阻止司马家族篡夺魏朝。为了弥补他内心的内疚,他一直认为曹魏是一个忠诚的大臣。
司马孚的出身是什么?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