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1年,被赵匡胤辞去首相职务的赵普想回到首都。碰巧登基已久的赵光义整天被继位的流言蜚语所困扰,迫切需要合法性。赵普灵机一动,为赵光义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想法,揭露了赵廷美的阴谋,最终回到了相位。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来说,赵普可以说是开国功臣。赵普策划了当年的“黄袍加身”。赵普从谋臣到权臣,从权臣到重臣,从赵匡胤开国到立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会抛弃如此重要的人物,最终如何帮助赵光义消除继位的不良舆论,重返人生巅峰呢?
[img]94205[/img]
赵普今天出生在天津蓟县,后来全家搬到洛阳。自从他上去几代以来,他无一例外都是县长。@ 赵普也出生在官宦家庭。
尽管赵普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但直到公元956年,赵普34岁才遇到伯乐-赵匡胤。
但此时赵普并非在赵匡胤身边谋职,而是被任命为“军事判官”,相当于军师的职务。
当时只是指挥使生病,赵普衣不解带,日夜侍奉汤药,终于赢得了忠义之名。
不知怎的,这件事传到了赵匡胤的耳朵里,于是他对赵普说:“你不简单,将来会成为一种气候。”此时,赵匡胤只是后周世宗柴荣的下属,但赵普认为赵匡胤绝不是池子里的东西。
要知道,柴荣自己却让四方臣服,有史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柴荣不死,开疆拓土的宋朝也不复存在。
然而,赵普一眼就看出了赵匡胤的独特性。
[img]94206[/img]
公元960年,柴荣去世后半年,留下了一个7岁的儿子。在赵普和赵光义的策划下,他假装喝醉了赵匡胤,然后加上他的黄袍,策划了“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称帝,创造了宋代的基础。
这个国家来得这么容易,柴荣的下属自然不服气,于是开始陆续起兵。这时,赵普还是提出了让赵匡胤亲征的建议,然后一举平息了叛乱。
坐上皇帝的宝座后,赵匡胤开始担心部门会效仿自己,再来几次兵变。当他心烦意乱的时候,赵普出头为他设定了“杯酒释兵权”的戏剧。
有一次,赵匡胤问赵普:“自唐朝以来,战争一直在继续。要让国家长期发展,有没有可靠的好办法?”
赵普早就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几乎不假思索地说:“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要削弱实力,收掉精兵,国家自然能稳定下来。”
赵匡胤瞬间明白了,于是他把老将、为开国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同乡朋友们叫到了一起,答应和他们结成几代人的婚姻,让他们回家养活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赵匡胤不动一兵一卒,轻松收回兵权,结束了自唐玄宗以来让藩镇独立掌握权力的弊端。纵观以上三件事,赵普的功绩一个接一个。
[img]94207[/img]
赵匡胤对赵普有多信任?据史书记载,赵普下朝后不会换朝服,赵匡胤经常去他家做客。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外面下着大雪。赵普觉得赵匡胤肯定不会来参观,准备洗漱睡觉。谁知道,突然有敲门的声音。赵普亲自去开门。果然,他看到赵匡胤在风雪中来了。
原来赵匡胤约好了弟弟晋王赵光义,打算在赵普家烧烤。赵匡胤还亲切地称赵普的妻子为“嫂子”。屋外白雪皑皑,室内火势如火如荼,真是君臣和谐的好景象。
然而,像许多成名后骄傲自满的人一样,高权重的赵普也开始飘浮,不仅专横,甚至开始收钱。
[img]94208[/img]
有一次,吴越王派人给皇帝送礼物,赵普却私下扣了。
巧合的是,赵匡胤看到了。他问赵普车里是什么。赵普急忙谎称是“海洋”。赵匡胤打开盒子,看到它们都是金瓜子。
类似的事情很多,也让赵普逐渐失去了信任,最终被放弃了首相的职位,赶出了首都。然而,赵普并没有放弃,总是在等待机会回到相位。
赵匡胤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后人留下了“斧蜡烛影”的猜测。事实上,当时有很多猜测。王位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兄弟,这使得赵光义的王位如坐针毡。尤其是他的弟弟赵廷美,有更多的微词,这也让他有了觊觎王位的野心。
虽然赵光义登基后实施了一系列仁政,但他只是觉得王位名不正言不顺,整天心烦意乱。
[img]94209[/img]
就在这时,赵普出现了。在与赵光义秘密会面后,他第二天在法庭上公开宣布,公元961年,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的母亲)在临终前折磨了赵匡胤。
昨天写了这段记柔哦,可以自己复习一下。
正是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并让他赌咒发誓,并亲笔写下传位诏书,藏在金匮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赵普的言论让赵光义的王位得名正言顺,也消除了赵光义的嫌疑。然而,这本盟书是什么样子的,就像赵匡胤的“誓言遗训”一样,@ 许多史学家怀疑它的真实性。
无论如何,赵普的“金匮之盟”成了他忠于赵光义的垫脚石,也让他重返相位。后来,在他的计划下,赵廷美的叛乱得到了证实,解决了赵光义的后顾之忧。
看来赵的三兄弟在权谋上都不如赵普。他比任何人都懂得审时度势。如果放在当代,一定适合做公关。你怎么想呢
赵普从谋臣到权臣再到重臣 赵普的生活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