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罗宪在历史上投降曹魏?原因是什么?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三国时期,父亲罗蒙是蜀国的广汉太守。你一定听说过。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后刘禅出降魏国,蜀汉灭亡。

当时,在蜀汉西线的永安战区,守将罗宪面临着东吴军队的袭击。

在蜀汉去世、东吴觊觎永安的情况下,罗宪没有选择与东吴妥协,而是选择降魏,原因是东吴背盟。《晋书·罗宪传》记载:

[img]93995[/img]

吴闻蜀败,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说:“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同情我的困难,而是邀请它受益。我宁愿把它当成一个下降的人!”是回归。于是他们齐聚一堂,以节义为生,士尽其所能。

罗宪的举动打破了东吴想趁蜀汉灭亡、蜀中大乱夺取永安甚至入蜀分一杯羹的算盘。

得知罗宪降魏,邓艾和钟会之乱在蜀中爆发。东吴景帝孙休(东吴第三任皇帝)先后派出步协(步之子)和陆抗(鲁迅之子)率军攻打永安。

据史书记载,当时罗宪手下只有2000名士兵,但凭借永安城坚固的城墙,他们守住了永安。东吴军队攻打了半年多,无法进入。

这也直接证明了东吴军队的攻坚能力有多差。几十年前,当他们袭击荆州时,如果侵蚀者和傅士仁没有战斗,他们可能不会成功。

永安战争的结局是魏荆州刺史胡烈出兵攻打东吴辖下的荆州西陵(即夷陵,孙权称帝后改名),迫使腹背受敌的吴军撤离永安,东吴的计划彻底失败。

东吴失败的关键在于罗宪的抵制,罗宪以东吴背盟为由指责和抵抗东吴的进攻。

那么,东吴试图夺取永安,是不是背盟?站在东吴的立场上,他们为什么要花半年多的时间夺取永安?如果魏国没有出兵,估计会继续打下去,哪怕是上半年。

早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蜀汉宰相诸葛亮和东吴大帝孙权(当年建国称帝)就签订了《中分天下盟文》,其中包括双方的义务:

自今天的汉、吴既盟以来,他们一心一意,同讨魏贼,救危同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二。如果有害汉,吴伐之。如果对吴有害,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

这份盟约使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成为真正的盟友,比赤壁战争前后所谓的“孙刘联盟”更可靠。当时双方只有战略默契,没有盟约。

盟约签订后,诸葛亮可以专心北伐,东吴也不用担心蜀汉对荆州与夷陵之战的大仇,至少在魏国灭亡之前。

根据这份盟约的内容:“如果有害汉,吴伐之。如果有害吴,汉伐之。”东吴不仅要攻打永安,还要出兵攻打魏。

事实上,在蜀汉灭亡之前,东吴政权确实是按照盟约办的。得知魏国伐蜀后,东吴出兵攻魏。《三国志·吴书·三思主传》记载:

冬十月,蜀以魏见伐起诉...甲申,使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在南郡留下平等的造诣,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绵中,都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然后。

但蜀汉灭亡得太快,东吴政权在得知刘禅已投降后,不得不放弃救援。

[img]93996[/img]

此时,东吴已经开始规划蜀汉灭亡后,独自应对强敌魏国(晋朝)的局面,为生存而努力。

蜀汉灭亡时,东吴境内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东吴交趾太守孙深被君主吕兴杀害,随后吕兴准备投降魏国。

二是东吴辖下的荆州武陵县(与蜀汉接壤)发生叛乱,魏国还安排人担任武陵太守,鼓励叛乱者攻击东吴属地。

这样,东吴就被魏国势力团团包围了,除了东方的大海方向。

为缓解魏国带来的压力,东吴必须找到方向突破,扩大实力和生存空间。

东吴选择了蜀汉的方向。蜀汉刚刚被魏国摧毁。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魏国还没有时间占领它。后来,邓艾和钟会发生了一场混乱。历史上有“百城无主”,适合东吴扩张。

东吴不仅想夺取永安,还想趁着蜀中大乱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钱和粮食,以便在未来与魏国(晋朝)竞争更多的筹码。这个计划是可以理解的。

东吴景帝孙休在确认刘禅投降、蜀汉死亡的情况下,第一次派将军攻击永安。

刘禅投降后,蜀汉没有人站出来,继续扛起蜀汉斗争的旗帜。东吴失去了联盟的合作伙伴。

至于后续派步协和陆抗正式攻打永安,当时的罗宪已经投降魏国。永安是魏土。当然,他能打就打。然而,他的攻坚能力很差,他没有打下来。

蜀汉灭亡后,东吴政权想到在蜀中与魏国争夺利益,及时应对,却输给了永安城下。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看来,东吴攻击蜀汉旧地的策略是错误的。

当东吴景帝孙休第一次派兵偷袭永安时,虽然蜀汉灭亡,但永安仍打着蜀汉的旗号,罗宪当时没有决定降魏。

当然,这并不是说罗宪必须继续扛着蜀汉的旗帜,他也扛不住。毕竟他手里只有2000名士兵(永安的大部分士兵都是由时任永安都督的阎宇带去救成都的)。

罗宪一定会考虑得失,东吴也将是他考虑的一部分。他有降魏、降吴、殉国、复国四个选择(向东吴借兵,但无名义,刘家子孙被魏国一网打尽)。

殉难是不可能的,否则他不会投降,不管哪一方投降。在降魏、降吴、复国选项中,东吴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配合。

[img]93997[/img]

根据史书记载,东吴并没有试图招募罗宪,给他高级官员的行为,也没有以蜀汉盟友的名义招募罗宪。以借兵的名义,他让蜀汉的老大臣当炮灰,帮助东吴争夺蜀汉的旧地。

东吴的策略是利用蜀汉的灭亡和蜀中的混乱来抢占领土。也许,东吴收到了永安只有2000名驻军的信息,觉得没有必要花钱来招揽罗宪。永安是他的口袋里的东西。

罗宪没有得到东吴的重视,也不愿意在东吴军队的压力下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投降,他就没有地位了。最好赌一把,守住永安,让魏国看看自己的能力,换取更好的待遇。

当然,罗宪也可能真的认为东吴是背盟,认为东吴在蜀汉亡国时不应该趁火抢劫,从而产生了抗拒东吴的心理,所以他选择了降魏。

降魏是东吴不在乎罗宪的唯一选择。而且,魏灭蜀汉后,实力远远超过东吴,罗宪也想选择更强的一方投靠。

所以东吴军队在永安城下的失败,就是忽略了文斗,只想着武斗。如果他们愿意主动给罗宪更好的待遇,用利益诱惑,可能会有其他结果。

东吴从永安退役后,罗宪被魏国封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导武陵太守。

晋朝成立后,罗宪被加授西鄂县侯,卸任洛阳后,晋武帝司马炎再次晋升为冠军将军,假期。

在司马炎的指示下,罗宪的儿子、推荐的熟人和朋友都被晋朝任命。

也许这就是罗宪坚守永安,降魏抗吴的真正原因,东吴只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把罗宪当回事,不坚决抵制才怪?


为什么罗宪在历史上投降曹魏?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罗宪在历史上投降曹魏?原因是什么?

,,,,,,

  • 三国唯一的战神父子:孙坚和孙策驰骋江东
  • 乱世三国时期,英勇的战神很多,但战神有多短命,吕布死了。关羽、张飞等人虽然有后代,但后代与前辈的武力值相比打折太多,...

  • 凌统简介 三国时期,东吴顶梁柱偏将军凌统生活
  • 凌统(189-237,一说217),吴郡余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名气少,为人有国士之风,在多次战役中表...

  • 揭秘:曹操为什么不选曹植作为魏国的继承人?
  • 曹操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意见,以便册立太子。崔燕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颜...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