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勾(995-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吉州永新人,北宋宰相,刘素之子。
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太常博士累迁。奉命出使契丹,乘事出知潭州,镇压瑶民起义,累迁工部侍郎。宣佑三年(1051年),参与政事,支持张贵妃追封皇后。至和元年(1054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大力推进创新,称之为“长于官事”。工部尚书,应天知府,迁刑部尚书,陈州知州。嘉佑五年(1060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左仆射兼侍中,文安。
[img]93989[/img]
人物生平
皇佑三年(1051年)三月,尚书工部侍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政事大部分都是宰相决定的,副相只是备位。刘贤任职后,积极参与国家决策,解决重大问题,纠正政治问题。
至和元年(1054年)8月,进拜同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当时,中书省官员多近臣推荐,刘联向皇帝指出了三个缺点:一是近臣推荐,授予非公开选举,多出私门,互相推荐,互相交易,使他们无法选择人才;2、任人唯亲,导致“当你进入四川时,你寻求近地;当你进入近地时,你寻求北京”,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贫困地区;3、奖惩晋升,“虽然常格存在,但运气尤其好。法律轻,例子厚。执法人员不能遵守法律,多以例与之“,以致赏罚不明。刘勾恳求皇帝消除这种就业缺点,让真正有才华的人选择到政府部门。刘勾恳求皇帝消除这种就业缺点,让真正有才华的人选择到政府部门。仁宗接受了刘勾的请求,并执行了法令。
刘勾奉诏,实行三举,消除“三弊”。一、推荐人才。他反对近臣拉关系,走后门,任命无德无才的人;而他本人则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力推荐人才,为安邦治国尽职尽责。当时,欧阳修被诽谤到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刘銮请皇帝把欧阳修留在史馆修书。不久之后,欧阳修被推荐为翰林学士。欧阳修不负众望,等到宋祁同心协力,终于编修成了高水平的《新唐书》。刘勾荐人,不为私利,完全出于公心,他引富毕共政,勉其大展经纶,富毕感激不已。刘戬罢相后,富弼给他写了一封信,依然没有忘记这件事:“每一次屈辱都勉强”。毕终生感受到恩德。二是加强中央集权。定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的人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旭、年满求补郡、勾引格出之”。第三,努力抑制侥幸,深入观察权近的功过是非,“阴持轩取事论者,以此为本”,“阴持轩取事论者,阴持轩取事论者。权近畏之。”
[img]93990[/img]
刘勾为相,敢于利用贤人,救正时弊。他刚正的性格冒犯了那些幸运的谋官者和既得利益者,于是他们一起攻击。中丞张升上书号17条弹劾刘勾。宋仁宗皇帝天性温厚,时人说他“无隔夜怨恨”。看到刘勾被控,他改变了初衷,取消了创新。刘勾孤掌难鸣,被内外夹击,便称病求罢,坚卧月余。嘉佑元年(1056年)12月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再迁刑部尚书,迁陈州(今河南省淮阳)。
轶事典故
(宋仁宗时)刘勾任丞相执政时,家乡有人逃避了拖欠国家几十万元的税款;但刘勾并不知道这件事。连续几位当地官员都是刘丞相家,不敢问。当程担任庐陵县长时,他负责征税,逮捕逃避拖欠税款的刘勾族人,并被关进监狱,责令他们在释放前缴纳所有欠款。有人向刘勾报告了这件事。刘勾说:“税没有及时上缴。原来我家犯了法律。地方官员怎么能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就徇私舞弊呢?写信给程奕道歉。后来程奕辞官回京城,刘勾接见,很有礼貌。程奕出来后,对别人说:“刘勾的大量,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是真宰相。”
刘勾:北宋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