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喇姑是清朝出身低微的侍女。她去世时,康熙以妃子的待遇埋葬了她。那么,她结婚了吗?康熙为什么要给她这样的礼貌?
[img]93261[/img]
康熙晚年曾说:“世祖章皇帝(顺治皇帝)在紫禁城外受到保姆的保护,因为我小时候没有长痘痘。父母膝下,没有一天幸福。”
说起来,康熙虽然是千古一帝,但他的童年真的很不幸。
清朝入主中原后,不仅时局动荡,还有一种让他们闻起来像天花的疾病。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低下,即使皇室贵族得了天花,也难逃一死。
@ 对于没有办法治愈天花的清朝皇室来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防患于未然。因此,清朝王子出生后经常被安排出宫避逗。
1654年5月,康熙出生在紫禁城景仁宫。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加上宫殿里的天花,年轻的康熙被安排出宫避免痤疮,只能整天陪伴他的母亲。
不幸的是,康熙在2岁时染上了天花。
孝庄太后听说康熙生病了,非常焦虑。担心保姆笨手笨脚,不懂得照顾,于是被任命跟随她多年的侍女苏马拉阿姨亲自照顾康熙。
可以说,对于年轻的康熙来说,苏麻喇姑不仅是他和祖母孝庄太后的纽带,也是对他影响深远的启蒙老师。
据说清朝皇室非常重视王子的教育,王子的老师往往是儒家大师。那么,为什么小庄选择了女仆苏麻喇姑来启发康熙呢?
事实上,孝庄这样安排,确实是有道理的。
早在孝庄结婚前,苏麻喇姑就是她的贴身侍女。后来她结婚的时候,跟她不远千里,到了后金都城盛京。
小庄和苏麻喇姑初入盛京时,面临着语言障碍的问题。
这是一件大事,毕竟孝庄和皇太极是为了巩固满蒙友谊的政治婚姻。
但在众多妃嫔的后宫中,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需要皇太极的宠爱,还需要善于处理后宫中的各种问题。
[img]93262[/img]
因此,苏麻喇姑做了孝庄的伴读,开始学习满文。
苏麻喇姑天性聪明,语言能力强。不久,她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满语,还能写一篇美丽的满语,让人赞不绝口。
此后,苏麻喇姑很快帮助孝庄巩固了后宫的地位。皇太极去世后,她为孝庄和多尔根穿针引线,为顺治的登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此外,苏麻喇姑对孝庄非常忠诚。孝庄寡居后,她还是仆人和朋友,不仅可以帮助孝庄提出建议,还可以陪伴孝庄日夜。此外,她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自然很容易掌握康熙的“手教国书”。
从那以后,苏马喇姑每天骑马去孝庄住的慈宁宫和康熙住的避痘所。一方面详细告知孝庄康熙的病情,另一方面按照孝庄的要求因材施教。
由于苏麻喇姑的专心照料,康熙经过长时间的休养,天花病慢慢痊愈。在苏麻喇姑的谆谆教导下,他对阅读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结果,他亲自管理政务后,在处理了繁琐的政务后,他会抽出时间学习,不顾疲劳。
虽然多年后康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后悔“父母膝下没有一天幸福”,但在童年时期,苏马拉姑的陪伴和“手教国书”的耐心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最珍贵的记忆。
因此,康熙从小就把她当作“母亲”,亲热地称她为“额娘”,对她更加尊敬。
康熙二十六年,75岁的孝庄在慈宁宫去世。
此时苏麻喇姑也是76岁的老人,面对孝庄的离去,她非常伤心,从此孤身一人,深深地生活在后宫的一角。
康熙担心苏马喇姑在孤独、孤独和悲伤中不会生病,所以她经常拜访她。后来,为了缓解她的孤独和沮丧,康熙只是把定妃生的皇帝的十二个儿子尹给了她抚养。
也许我们不明白康熙为什么要让一位老人抚养王子。然而,根据清朝的祖先制度,有资格抚养王子的人必须是妃子以上。那么,出身低下的苏马拉姑得到这样的荣誉,就相当于康熙心中的荣誉。这不仅取决于她的高贵身份,也意味着她信任她。
苏麻喇姑怎么能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呢?同时,她也有意识地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精力充沛,把所有的精力和爱都投入到了小尹身上。
[img]93263[/img]
尹从小就受到苏麻喇姑的青睐,再加上她的言行,尹成年后非常优秀,一再受到康熙的好评。
康熙晚年,胤甫是成年皇子中难得的中立之一,没有卷入残酷的争夺权力和储备的斗争。
1705年,93岁的苏麻喇姑无悔地去世了。
当时,康熙正在出去旅游。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立即给王子写了一封信,要求“祖母出事了,留七天,然后干净。”然后,他不停地去首都看她的最后一面。后来,他发现自己不能如期赶回宫殿,所以他写了一封“再呆七天”的文章,这表明苏马拉阿姨在康熙心中的重量是多么的重要。
康熙回京后,下旨以妃礼厚葬苏麻喇姑,诸王子也自发前往守灵念经。
虽然苏麻喇姑一辈子都没有结婚,但康熙却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她的尊重和亲爱。
苏麻喇姑死后,为什么她的下葬规模如此隆重?